蚕茧给人的印象是白色的,苏州大学最新科研成果却能让蚕儿按照人类的意志结出五色缤纷的天然彩茧,产量和质量难关都得以突破。
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副所长徐世清教授告诉记者,苏大大规模开展天然彩色茧丝研究始于2000年,其技术关键是品种选育和制丝技术。经过2年多的研究,通过基因重组,将国内外优良原始种彩色茧基因转移到高产优质的白色茧品种上,苏大终于培育出了产量高、易饲养的彩蚕品种。据悉,苏大选育的第一批10张天然彩茧蚕种已于日前在中国华源集团江苏新沂基地喜获丰收。
据了解,最早大规模开发利用彩茧的是东南亚等国家,但是张产量一般只有10到20公斤,养殖户赢利较低,而苏大培育出的彩茧张产量可达40公斤。另外,研究人员还解决了彩色茧丝加工的技术难题,加工出来的彩丝色牢度高、品质好,填补了我国此类技术的一项空白。
对于开发天然彩丝产品的前景,徐教授充满信心。他说,国内外研究结果证明,桑蚕丝对于容易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癌等癌变的紫外线B有非常有效的遮蔽和吸收作用。茧丝外层丝胶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其中天然彩丝的抗菌能力更理想。用蚕丝做成的无纺布与消毒棉纱布及棉纱创伤膏胶布进行对比实验,蚕丝无纺布可以使接种的黄色葡萄糖球菌等致病细菌数量减少99.9%。而其他两种材料细菌增加250倍。因此,天然彩丝完全可以成为化妆品、内衣、医用纱布等产品的优质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