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化纤工业战胜重重困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总产量超过1161 万吨,占世界化纤总量的份额达到30%以上,首次超过美国、欧洲、日本化纤的总和。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业内有识之士却发出了严肃警示。
2月2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召开“化纤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和梅自强,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巡视员张莉,中国纺科院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贾路桥,中国纺科院院长赵强、党委书记王丽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朱民濡,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叶永茂等和有关专家会聚一堂,就我国化纤产业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研讨会上,专家分析了近年化纤发展势头强劲的主要因素和今后走向。大家认为:我国化纤工业在产量高速发展、品种日趋丰富的同时,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如:原料结构不够合理,原料缺口逐年大幅增加;项目建设疏密失衡;科技创新含量普遍偏低:高起点、大容量、低投入产业项目痛感缺乏等。从外部因素看,国外跨国公司针对中国化纤市场纷纷调整研发和经营策略;发达国家不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产业集成能力也明显高于我们;加之国内外化纤市场需求增长趋缓等都要求我国化纤工业必须寻找新的成长空间。
就化纤产业发展战略和工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季国标在研讨会上强调要基于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大调整力度,尤其是要增强创新意识,构建创新机制,鼓励并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革新、发明和创造。
在着重涉及化纤工程技术如何完善和提高问题时,季国标一方面充分肯定我国化纤工业高速发展对于提高国力、繁荣市场、创造时尚、支持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具有的重大意义;一方面提醒业内人士正视由来已久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他指出:第一,国产原料缺口越来越大,需加快石化配套工程的建设;第二,化纤布局总体上小而散,改革规划和投资体制以提高规模效益迫在眉睫;第三,2003年我国有66个化纤工程项目由国外9家公司承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化纤工程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要提高我们的组织集成水平,提高消化吸收和研发创新能力;第四,我们在高性能高技术纤维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更大;第五,在技术和产品研发上投入不足、机构薄弱、机制不活,是导致创新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
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化纤总量将达到1600万吨。根据这种发展速度,季国标提出问题:“6年间我们新增的400多万吨化纤产品,应该增什么?”他建议:第一,涤、腈、锦、丙、氨纶的比例,应注意随市场需求适当调整;涤纶尽管仍将扮演主角,但目前这种97%的大比例会有所下降;而总量很小的氨纶则可能有更快的发展。第二,着力发展差别化纤维,占比例30%是方向。第三,化纤装备水平要在速度、容量、自控、效率、质量和提高单产、降低造价上下功夫;工程公司要提高组织集成能力,在承建项目方面提高国际竞争力。第四,提高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研发能力,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绿色环保纤维和产业用纤维。
季国标院士在详尽解析高性能纤维、绿色环保纤维和产业用纤维具体品类的功用时,还重点介绍了一些前沿科技成果和项目进展情况。他充满激情地呼吁加快改革步子,调整利益关系,激活创新动力,让我国化纤工业更快地进入由市场和科技牵引的更高层次的竞争新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