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2000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为522亿美元。但同时,中国又是棉纱净进口国, 2000年,我国棉纱进口达46万吨,出口33万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日前指出,处于我国纺织工业基础地位的中国棉纺织工业,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加工能力偏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等不足。面对当前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迅速改变原有国际分工和竞争格局的新形势,中国棉纺业亟待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加速产业技术升级的步伐。 徐文英谈到,当前中国棉纺行业主要存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品种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纺织原料流通体制不适应国际竞争等问题。在技术装备方面,目前我国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约占三分之一,20世纪80年代及7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占三分之二。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占有率分别为50%、90%、80%,而我国只有14%、32%、9.3%。由于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的落后,导致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国际工业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如:先进国家纺万锭用工60人左右,有些企业已达到万锭用工30人水平,我国普遍水平在200至300人。在产品质量、品种方面,我国棉纺织产品品种单一,细和特细纱、精梳纱比重低,混纺产品除T/ C等少数品种外,各种纤维原料不同配比混纺、各种纱线交并、交织、各种织物组织变化和各类大小提花产品少。到2000年,精梳纱、无结纱、无梭布比重分别为19%、43%和24%。在流通体制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棉花供销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对国际市场变化反映迟钝,国内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常在1991年前,国内棉价一直低于国际市场,1992年、 1993年,国内棉价与国际价格逐步接近,1994年,国内市场实际棉价已高于国际市场,直到1999年上半年,国内棉价一直高于国际市常2000年由于国内棉花供大于求,棉价下降,基本与国际市场平衡。2001年以来,受国际经济下滑影响,国际棉价下降,而国内棉价却持续走高,严重影响了国内棉纺企业的竞争力。 徐文英进一步谈到,为了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挑战,加快技术进步,推进棉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已成为我国当前棉纺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他指出,更新改造现有落后设备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条件,同时,实现产业升级是保持和扩大我国棉纺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