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世两年来,被人们普遍看好的纺织业不负重望,一路走得很顺畅:入世第一年的2002年,就做到了“三突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利润突破300亿元,出口突破600亿美元;今年这三大指标继续趋好,前三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约二成,利润增三成,出口增二成半。预计全年利润将突破400亿元,出口将超过700亿美元。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淮滨对记者分析说,这首先得益于早在入世前几年纺织业就已开始进行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结构调整、产业提升等,这使纺织企业内功增强,在新的机遇面前正好发挥作用;其次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也给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起到了拉动作用。
国外资金和技术设备大举进入,提升了全行业水平 入世前,人们就估计,入世后投资领域逐步开放,外资进入的步伐必将加快,有利于纺织工业加快技术进步。化纤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印染后整理等见效快、国内技术落后的产业将是外资进入的重点。外资进入有利于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技术引进和设备改造,推动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为企业降低技术改造成本和吸引外资创造了条件。

这个预测现在已经得到证实。2002年,我国纺织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35亿美元,今年引进设备步伐进一步加快,前三季度就已达到32亿美元。日本伊藤忠、丸红、东丽、旭化成等公司,美国杜邦、德国巴斯夫等公司以及港、台、韩国等的著名大企业都加大对中国纺织业的投资。国外跨国纺织企业正在寻求新的出路和市场,中国入世后,纺织业的大发展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而国内纺织业在化纤、化纤原料和面料等方面的薄弱,正好由他们来弥补了。
与此同时,入世后中国纺织的利好也带动了国内民间资本的投资。不仅民营纺企增加投资,连煤炭、钢材、化工等与过去纺织几乎毫不相干的企业也开始介入,而且投资项目都很大。外资和民间资本的大量投入,促使纺织行业的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同时,也使国产面料水平明显提高,出口增加,出口减少,带动服装一般贸易出口的发展。过去我国出口服装很大程度依赖进口面料,这两年有了较大变化,更多地用国产面料生产出口服装。
贸易磨擦不断升级,应采取积极手段 今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颇为喜人:一般贸易出口增幅达三成以上,出口金额占全部出口2/3;对主销市场的出口也稳定增长,新兴市场开拓有成效。对港、日、欧、美等市场的出口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对非洲、东盟等新兴国家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64%和45%,对独联体、南美等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然而,出口的快速增长开始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入世以来,贸易磨擦不断升级。特别是与美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磨擦,在入世仅仅一年就开始出现苗头。经过几月交锋,最近,美国决定重新对我国输美的针织布、袍服、胸罩三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这其中虽有美国正处大选年、有些人借机拉选票的因素,但也向中国纺织业发出信号:纺织工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会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会遇到一些新的麻烦和障碍,而且,这个问题还有可能随着纺织品出口的继续增长而进一步显现。因此,纺织企业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孙淮滨认为,纺织品出口贸易要进一步规范有序地进行,公平竞争,必须按照国际贸易规则规范我们的行为。要结合实际,加强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学习和培训,同时要学会保护自身权益。此外,据介绍,为了避免贸易磨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积极加强与各国同业组织的合作,开展行业外交。如中纺协已与德国纺织协会签署备忘录,与日本、韩国建立定期交流的对话机制,与北欧国家建立相关联系。还将举办全球纺织经济论坛,邀请主要纺织生产和进口国的行业组织、经济组织、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等参加,搭建对话平台,增进相互了解、沟通。
孙淮滨认为,只要加强沟通,取得共识,就能得到有关国家的支持。比如,我国与德国的纺织互补性较强,德国的先进纺机设备、染化料、印染后整理水平等很高,我国是其大宗用户,中国纺织业大发展,它也从中获利。德方已公开表示,中国入世对德国是安全的。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业还需继续进行产业升级。这不仅仅是设备的更新换代,更是软件的升级,要在设计、研发、管理、品牌、人才等方面下功夫。这才是行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
新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 入世后的中国纺织工业,不仅需要应对国外贸易磨擦,还将面临一系列新变化:

首先是受原料波动影响。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是棉花,去年以来,棉价一路上扬,最近两月,棉价更是出现“井喷”——吨棉价格上涨4000元。棉花减产,棉农惜售,棉商囤积。而由于受配额限制,难以及时用进口棉弥补不足。这无疑将大大增加纺织业的成本,降低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纺织企业已感到明显压力,已有企业停产或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