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纺织大国,但不是纺织强国;我们有庞大的纺机“国家队”,但同样不是纺机强国。2000年全国销售喷气织机63292台,而国产喷气织机只有711台,只占到11.12%。去年纺织机械进口达19.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中国即将成为WTO成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中国纺机的当务之急。
研发能力 中国纺机心中的痛
2000年伴随着纺织业的大幅度回升,纺机行业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最好业绩,棉纺织设备、针织设备、麻纺织设备、丝绸机构设备等产量实现大幅增长。据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对186家企业统计显示,全年销售收入达到135.84亿元。认真分析不难发现我们在技术含量高的织造设备、染整设备、化纤设备等的产量有限,难以同国外产品竞争,有限的销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家对纺织行业技改政策形成的。短期的繁荣难以掩盖技术落后的现实,研发能力是中国纺机发展心中的痛。
如何抵抗国外先进纺机设备的冲击?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是永恒的主题。很显然,如果没有自主开发能力,产品技术权(包括商标权)都控制在别的国家手里,中国纺织业如何发展?作为支柱产业的纺织业又如何变纺织生产大国为纺织生产强国?
短期内,中国纺机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吗?中国纺机怎样获得自主开发能力?
不可否认,研发能力是纺机产业链高端、附加值较高的部分,但研发能力必须与加工制造、销售服务、采购等其他环节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竞争力。所以,研发能力特别是高水平研发能力的形成,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很好的综合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同汽车、家电行业一样,经历了进口、散件组装、引进技术和规模生产、趋于成熟4个阶段。这4个阶段也是“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成长的过程,目前中国的纺机业处于兼有引进技术、部分组装和规模生产时期。专家认为,研发能力的形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发展规律。没有人否认,中国需要提高研发能力,而且要快速发展;但更重要的,也更实际的是,将更大的精力放在良好的企业构造上,也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和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密切相关。全面分析纺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现状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除了少数企业管理的某些方面,中国纺机100余家重点、骨干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近年来未能实现质的飞跃。
综合素质 中国纺机的软骨病
中国纺机企业竞争力不强,症结何在呢?
产品普遍存在质量问题,零部件加工精度差;产品档次低,技术落后,照搬国外产品,缺乏创新;产品配套性差,技术结构、产权结构有待调整;企业管理不规范,我国纺机企业国家队多,但基础管理薄弱;发展投入少,造血机能差,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很弱。
国外公司之所以有很强的竞争力,技术领先固然是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它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为纺机业总体上属于技术成熟的产业,虽然新技术不断出现,但都是“锦上添花”。技术尽管是中国纺机心中的痛,但非发展的首要瓶颈。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是纺机产品的发展趋势,在现代工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中国纺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它行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行业。例如:喷气织机同国外产品难以抗衡,其中国产电控箱不过关是主要原因。
中国企业如果有良好的管理制度、营销服务网络、采购体系和融资渠道,以及宽松的创业和竞争环境,那么它在市场上完全有强劲的竞争力。中纺机集团经纬股份成功重组,棉纺板块成功上市形成配套优势,青岛纺机迅速崛起,常德纺机短期走出困境,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都表明,我国纺机企业最缺乏的,还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已成为中国纺机发展的软骨病。
多年来,国家投入巨资,扶持民族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但由于体制上、管理上的漏洞,中国纺机企业始终没有能增强体质,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不少企业资不抵债,许多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但由于体制的制约及各种主客观因素或具体条件的限制,纺机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远未发挥出来。同时,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不断降低,不仅许多人才流失,大学毕业生也不愿到国有企业工作。
对中国纺机界来说,要想“与狼共舞”,最现实、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改革和改制,形成良好的企业综合素质。
有识之士认为:如果中国纺机企业,能够在改革改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素质提高了,企业在技术进步上也就有了好的基础和机制。中国家电、通讯产品制造行业的经验已说明了这点。这些企业在贴近市场方面和营销、售后服务及至研发能力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珠玉在前,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国内纺机企业的发展抱有信心。事实上,制约国内纺机企业研发、生产及其他能力的,并不是开放政策和国外公司的进入,而主要是企业自身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