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纺织企业来说,纺机产品的综合性能、设备运行的可靠与稳定程度,无疑是决定纺织最终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国产纺机“八五”、“九五”攻关成果有目共睹,在此我们不想更多地赘述,只想说说几个应引起纺机生产企业重视的问题。
如果说客观上的技术差距使国内纺机企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短期内无法逾越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售后服务的质量如何,则直接体现了纺机厂对提高自身产品水平与质量的一个主观态度。对于进口设备,客户的一个电话,产品的运行故障和对设备的改进要求等问题即可通过销售人员迅速反馈到公司总部,不仅会得到妥善解决,而且设备生产商还将这些意见视为改进产品的良方而感激不尽;反观国内,“客户是上帝”虽被不少企业挂在嘴边,可记者在采访中却一次次地听到“上帝”的叹息:“国产设备在使用中出了问题后,常常是电话叫不来人,无奈依靠我们自己的技术力量摸索着进行改进和维修,被逼培养出的技术队伍也算是国内有‘特色’的售后服务的副产品。”究其缘由,恐怕观念尚未从根本上转变才是国产设备售后服务薄弱的关键症结所在。
面料总体水平的提升,与印染后整理工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与纺纱、织造设备相比,染整设备的制造精密程度并不很高,加工工艺的难度并不很大,但设备制造商对纺织印染工艺一无所知,常常是把国外的设备照猫画虎翻版生产,对具体不同织物的加工要求不能提出灵活的改进方案,不能加强设备在通用基础上的灵活性与适用性。比如染色后皂洗用的喷淋管,不能够根据织物的不同幅宽进行调整,造成在加工窄幅织物时用水的大量浪费;蒸箱尺寸过高造成蒸汽浪费……再如,有的国内企业仿制国外设备时对其中的某些部件原封照搬,却不知是做何用,造成材料浪费,成本增加,如此例子举不胜举。设备与工艺的严重脱节势必与印染行业强调的环保、节能趋势大相径庭。
在纺织行业强调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的今天,国产纺机仅凭价格优势已不再能完全满足纺织企业对高品质产品生产的需求,设备性能的可靠、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纺织品的档次与售价。不可否认,国产纺机设备比进口设备有着较大的价格优势,这也是我们最大的王牌,但是一些纺器配件、气动装置的性能不过关,企业在使用中不得不将这些国产件逐步更换为进口,以减少频繁的更换和维修,由此造成企业使用国产纺机的成本越来越高,价格优势大大减弱。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在千方百计地降低价格,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有企业对记者说,当这种价格上的差异缩小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宁愿多花一些钱去买售后服务、设备性能稳定而价格稍贵的进口产品,以减少诸多后顾之忧。
我们也理解纺机企业的苦衷,因为纺器产品的最终性能是和机械、冶金、电子、橡胶等众多基础工业总体水平的综合体现。一个皮圈,一个轧辊,一个弹簧,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东西,也会造成设备在车间里停车,给用户带来损失。
优质优价是产品走向市场的客观规律,当纺织企业愿意以大的投入获取更大的效益产出而选择性能先进完备、售后可靠的进口纺机产品时,国产设备面临的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