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科技发展项目指南(2000-2005)纺机项目介绍(5)
立项背景
国外从六十年代开始对电子提花机进行研究,七十年代便出现了第一代电子提花机。较著名的如博纳斯、史陶比尔等公司生产的电子提花机。国内电子提花机研究起步比较迟,于 80年代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但至今还没有厂家正式投产制造这种产品。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电子提花机的关键装置--选针机构上大多还是采用电磁铁式选针机构。即由电磁铁的吸合来控制选针。但这种电磁式选计装置有其不可弥补的缺陷,对它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其原因有:第一、由于提花机针数很多,一般在几百针以上,所以需要的电磁铁也就很多。通常每个电磁铁线圈大约需几十毫安的电流或更大,因此电磁选针部分的耗电很大,而且会产生几十安培的冲击电流。第二,由于电磁铁属于感性负载,电流瞬变时会产生过渡过程,有时会发生有害的振动。特别是由于电子提花机上电磁铁排列密度高,电磁铁在工作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很难及时排除。第三,织布车间中的电机、电灯及其他电器等在工作中的电磁场的干扰以及提花机上的电磁铁通、断电时产生的电磁场的相互干扰,这些都会影响电磁选计装置的正常控制。
我国曾在试验室成功地实现了由计算机控制压电陶瓷片的少数针的选针机构;后因经费问题而搁置。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有一定基础。
“压电陶瓷”电子提花机,其选针时采用新型的压电陶瓷片来代替传统的电磁铁作为选针装置,利用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产生的挠度位移和弯矩来控制选针。由于压电陶瓷片本身对冲击电流的抗干扰性很强,并且发热小。不存在电流瞬变时的过渡过程而发生的有害振动,更不存在受电磁场干扰等现象,特别是在高速运转织机中动作稳定,差错率低,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提花织机的速度。
研究内容
1机械机构的设计及试制; 2计算机控制软件的编制; 3控制线路板的设计及制作; 4织机控制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研究目标
研制出“压电陶瓷”选针的电子提花机,从适应现代高速动转织机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