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版图上,世界制造业重心的移动轨迹线经过了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目前,行进箭头正直指中国,迅速移动。
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打响“浙江制造”的牌子,成了浙江人心中的理想。那么,浙江优势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究竟有多大?
最近,浙江省统计局企业调查队通过对生产效率、效益状况、投入要素、生产规模、出口竞争力和专业化程度六大指标的分析比较,作出了有说服力的比较研究。
劳动生产率
不到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1/10
生产效率是反映制造业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包括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目前,浙江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6568美元,还不到美国、日本和德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的1/10,也低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前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一差距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表现尤其明显。
就反映生产过程物耗比重、深加工程度以及技术含量的工业增加值率来看,2002年浙江规模以上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3.2%,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相比分别低了18至25个百分点,与马来西亚的水平相当。
这些数据说明,浙江的制造业产业优势主要还是靠劳动力和价格获得的。在产业发展所倚重的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浙江的劣势还非常明显。企业本身缺乏创造技术的能力,表现的技术水准也主要来自引进和模仿。更重要的是,浙江还缺乏高级专业技术的研发机制、技术人员的培养机制和对设备、营销、管理等竞争力领域的投资机制。
简陋的农民房,几台旧机器,几十、成百个人围坐在一起敲敲打打、缝缝补补,埋头生产,仍然是浙江制造业常见的生产图景。产品虽然五花八门,占据着国内外市场的一定份额,却无法摆脱模仿、克隆的发展模式,走的是中、低档路线。绝大部分的利润都让占有产品研发和销售优势的企业拿走了。
专家认为,这将严重制约浙江省优势产业产业链的延伸,影响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浙江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也将最终丧失。
扁平式的产业集群
多数缺乏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或产品
有人说,浙江多的是制造业基地,皮革基地、纺织基地、袜业基地、光机电基地……然而,在专家眼中,基地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规模的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数量的集聚,而是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性、构成完整产业链的各种综合要素的集聚。国际上的先进产业集群的深化程度非常高,涵盖了最终产品、元件、相关的专业机械,以及支持性服务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拥有具备国际水准的技术或产品,并且有效互动,使他们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潮头。德国勒姆什特地区的工具制造业、意大利萨梭罗的瓷砖业、瑞士巴塞尔的制药业等,都是这一层次的产业集群。其高附加值产品都是相关产业的互相搭配获得的。
相比之下,浙江的产业集群大部分还是一种扁平式的集聚,专业化程度整体偏低,缺乏产业链的有机配套,产业链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环节也不多。
目前,浙江相当大一部分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有的尝试与德国、法国的一些先进制造企业开展互动式合作。不过,浙江制造业要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经过多年努力,“浙江制造”也有了令人欣喜的进步。据海关统计的数据计算,浙江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为0.453,高于1999年的德国、意大利、日本和韩国,这个数据清楚地表明了浙江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地位的提高。此外,浙江制造业利润率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较好水平。2002年制造业的资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为6.3%和6.2%,虽然低于美国和德国,但高于日本。
专家认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最重要的是选择符合省情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浙江制造业最大的实际是优势产业更多体现在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产业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既不能抛开这些产业,也不能局限于此,要逐步实现产业内升级、产业链升级和产业间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