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春艳)竹子能与面料挂起钩?在明天开幕的服装节上,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将首次推出竹纤维面料———据说色泽青翠欲滴、质地柔软、还有独特的抗菌功能,尚未露脸已经引起行家们的高度关注。
类似的高科技产品正在整个产业链不断涌现,仅在这次服装节上,纺织控股集团就将推出新开发的新颖服装面料和纺织用品217种,涉及化纤、纱线、成衣等各个生产环节。这些迹象无不预示,在入世“催化剂”下,从“被动接订单”到“主动寻时尚”,申城的纺织产业链正在悄悄地发生化学变化。
产业链并非新鲜的名词。从化纤、纺纱、织布、印染直到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床上用品乃至纺织机械,申城纺织业素有“全能行业”之称。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各个环节割裂地主要围绕“订单”组织生产,处于“被动”地位的上游企业,比如化纤、织布等自然也就很少去关心最终产品———服装到底在流行些什么? 从国际著名服装企业的运作看,好衣需要好料,面料等上游企业与服装流行趋势的关系其实相当紧密。入世后,国际品牌将更看重让中国有能力的企业加工名牌产品。面对国内同行低劳动力成本的挑战,上海的纺织制造业能不能成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第一道“拦河坝”?各个上下游企业都在寻找新的比较优势。
整条产业链于是自觉地多了一根弦———主动对接“时尚”,进而抓住所有相关产业真正的市场需求。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总裁李克让告诉记者,开发服装新的款式和颜色一般需要3到6个月,而开发新的纤维则需要1年半,因此,对原料等上游企业来说,寻找未来流行趋势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
一年一度的国际服装节已经成为申城纺织产业链寻觅时尚、发布时尚的平台。坐在T型台下面的聚精会神观看,其实不乏纺纱、面料的上游企业派出的“探子”。组织者还特地请来了美国棉花协会等专业团体,对面料等原材料的流行趋势作静态展示,让大家亲手摸一摸质地、拉拉看弹性,申城的原料企业从中学到了许多。同时,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又立下规矩,要求参展企业都要拿出新品。于是,从天丝,莱卡,到莫黛尔,面料行业年年推陈出新,市场反响强烈。
羊绒与大豆纤维混纺显现蝉翼效果、废弃可乐瓶可以做成的牛津面料,满足局部保暖的蓄热面料,只有100克的新款内衣……林林总总的新品能否成为未来的流行,重塑后的纺织链都在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