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微机及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的广泛普及,电磁辐射的危害也日益突出。早在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提出:电磁波辐射污染已经成为继污水、废气污染及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是世界公认的“隐形杀手”。
电磁辐射真有那么可怕吗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赵玉峰教授对生活工作在高密度电磁辐射环境下的人们发出这样的忠告:千万不要小瞧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严格讲,有电的地方都有电磁辐射。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是比较广泛的:能引起神经、生殖、心血管、免疫功能及眼睛等方面的改变。实验证明,长期在电脑、电讯发射塔、高压电器等环境周围工作的人员,败血症、白血病、乳腺癌和神经衰弱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3-4倍,电磁波还严重影响遗传基因。为了减少电磁辐射,专家们告诫要远离电磁波发射源,对产生电磁波的电器最好采取屏蔽措施,但最好的方法是实现自我保护,如给手机等微波辐射源罩上具有屏蔽作用的外套,长期从事计算机等工作的人员应穿上具有屏蔽作用的防护服装等。
据专家介绍,电磁波屏蔽织物的种类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使用功能纤维的屏蔽织物,二是进行防辐射后整理的屏蔽织物,三是带有金属丝网夹层的屏蔽织物。
在第一大类中,功能性纤维可以采用纯粹由无机金属材料制成的纤维,如不锈钢纤维,也可以是在金属纤维的表面涂上一层塑料后制成的纤维,或者是外包金属的镀金属纤维,如镀铜、镀铝、镀银、镀锌的聚酯纤维、腈纶纤维等。用这些纤维制成的屏蔽织物除了防电磁辐射性能外,通常还具有质轻、柔韧性好等优点,其中用不锈钢纤维制成的屏蔽织物是较理想的电磁波防护面料。防辐射后整理的屏蔽织物,多使用金属银、镍、铜等喷涂织物。
综合比较而言,对织物进行后整理得到的屏蔽织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不耐洗涤,手感僵硬;带有金属网夹层的屏蔽织物较笨重,服用性能差;而采用金属纤维与普通纤维按一定比例混纺,经特殊工艺使之充分混合均匀,制成金属纤维混纺纱织物,具有较好的电磁波屏蔽性能,而且耐久性良好,服用性能较佳。
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为防止家用电器的辐射危害,特别是对妇女和儿童所影响,掀起了主妇穿屏蔽围裙、屏蔽大褂以及青少年穿着屏蔽马甲、屏蔽西装的热潮。从此开始,防电磁辐射屏蔽服装走进家庭。我国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究电磁辐射防护服,七十年代正式生产铜丝与柞蚕丝混纺布制成的屏蔽服。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丹东丝绸二厂、保定色织厂等相继开展了金属化纤维防护织物的研究,研制成功不锈钢软化纤维屏蔽织物与服装。目前,有关单位开发了微波吸收织物、电磁屏蔽织物与导电纤维等多种电磁辐射防护产品和系列防护服装,深得用户好评。
其中,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采用国内先进的电磁屏蔽织物,开发研制的保健系列服装,既有高档服装的风格,又具有防电磁辐射、抗静电、杀菌保洁等多种功能。
由任远集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研制开发的多功能电磁波防护织物及系列产品,以纳米技术研制的特殊金属纤维与棉纤混纺,并加入远红外保健材料,织成具有电磁屏蔽和远红外保健双重功能的新织物。
北京东方谊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香港源亚投资有限公司,投巨资从欧洲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建立了专门的高科技服装研究所,研制出将金属纤维与纯棉纤维和麦饭石纤维混纺的新面料。这种面料内含组成目数很高、网孔很小的金属网,金属网对电磁波起到了屏蔽作用,被专家认定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电磁波屏蔽织物的研究和开发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和应用前景。但从目前情况看,仍有许多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在实现产业化和销售反面还需努力。专家建议:应及时制定电磁波屏蔽织物的国家标准,促进企业的规范发展;对于开发成功的产品,应提高产品质量与使用性能,开拓国内外市场;由于大多数人对电磁波的危害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国家应根据环保要求制订相应的劳保法规,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金属纤维纺纱仍存在金属纤维束不易牵伸,细纱的粗细节多,混合不均、断头率高等问题,应进一步探索工艺,改善纺纱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价格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