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高、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满足人民衣着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3年纺织工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纺织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以民营和外资为主的投资快速增长,企业活力不断增强,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尤其加入WTO以来,更显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2003年,纺织工业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化和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取得了运行质量全面提高的优异成绩。一是实现了产值、销售收入、出口、利润同步大幅增长,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二是行业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2003年尽管受到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纺织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仍得到进一步改善;三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一批管理好、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沿海地区出现了多个依托市场优势、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对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农村城镇化和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中国纺织工业向纺织强国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2004年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2004年,纺织工业既有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有利因素看,国内外经济环境进一步好转,随着国际经济的逐步回升和国内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纺织品服装贸易与纤维消费将进一步扩大;我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我国纺织工业始终保持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也使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成为 一种必然趋势。从不利因素看,一是纺织行业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严重不足,纺织工业发展尚未摆脱外延型数量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另外,纺织后整理与印染加工等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严重不足的问题,多年来未得到解决。服装业出口自有品牌很少。据统计,我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各类外贸企业和拥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科研单位拥有自己的品牌注册商标的不足20%,其中知名的品牌更少。2002年,我国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2.7%,但出口单价却下降11.3%。作为纺织生产大国,纺织行业绝不应满足于给国外品牌做“加工车间” 的地位。二是部分地区和企业存在着盲目铺摊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趋势,应给予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三是棉花资源总体偏紧、化纤原料 发展滞后,充分利用“两种市场资源”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势必影响行业正常运行。四是国际贸易环境更为严峻,发达国家不断设立生态、环保、技术、劳工等非贸易壁垒,对我进行设限;并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的某些条款,限制我纺织品服装的出口。
促进纺织工业协调健康发展2004年,继续保持和发挥纺织行业良好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新世纪的中国纺织行业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提高产品档次,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依靠产品 的高性能、高功能、高品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努力争创自己的服装品牌,要树雄心,要有志气,作为一个服装生产大国,要更多地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装精品,实施名牌战略。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落实。四是要学习 WTO规则,学会运用世贸规则维护国内产业的利益。特别是纺织行业,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份额的扩大,特别是美国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各种贸易摩擦将会增多,协会一定要加强有关世贸规则的学习,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维护纺织行业合法权益的作用。
从政府管理方面,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一是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及时修订现行产业政策,建立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信息发布制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二是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规范土地、税收、环保、用工等方面的执法监督,防止各地滥用优惠政策,支持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支持发展先进纺织生产能力,大力提倡和鼓励技术创新,推进名牌战略,促进增长方式的改变,实现产业升级。四是深化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促进棉花产业与纺织工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内外棉价的基本接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甘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