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继2000年各项指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后,2001年受棉价和出口的负面影响,全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回落8.61%和8.28%。以今年一季度表现来看,全年纺织行业难有大的表现。李质仙/文
根据对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年报统计(包括纺织品、服装和化纤类公司,不包括纺机公司和主业已经转型的公司),2001年纺织板块平均每股收益0.114元,净资产收益率4.23%,分别比2000年大幅下降了46%和45%。纺织板块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在维持了3年的平稳增长后,2001年大幅下跌(见图1)。
纺织板块盈利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下降。主营业务利润率由2000年的20.32%下降为2001年的16.54%。二是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上升了7.85%和6.32%。主要是新的财务制度使各项计提大幅增加。三是短期投资收益等显著下降,主要是证券市场投资和委托理财等收益下降。
国内棉价全年平均高于国际市场15%左右,纺织类企业成本上升。纺织品类39家公司(包括棉毛麻丝纺织和综合类公司)多年来业绩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而2001年净利润大幅下降了31.49%,有15家公司的净利润下降30%以上。以棉纺织为主业的7家上市公司,除“鲁泰A”外其它6家业绩全部下降。“第一纺织”由去年的盈利2349万元转为亏损6266万元。
2002年,国内棉价大幅下降且与国际市场接轨,但棉织产品价格依然走低。今年一季度棉制品出口增长13.7%,但棉纺行业利润下降4.4亿元。从棉纺上市公司的季报看,除“华润锦华”重组后业绩大幅上升外,大部分业绩下降。预计棉纺织板块全年业绩仍将在低位徘徊。
产品价格下跌和进口羊毛价格上涨,毛纺业利润同比下降8.36%。“粤美雅”、“天山纺织”由盈利转为巨额亏损3.2亿元和1.45亿元。“上海三毛”、“三毛派神”、“金宇集团”、“湖北迈亚”、“圣雪绒”的净利润分别下降98%、66%、45%、13%和10%。据业内人士预测,因澳洲等主要产毛国羊毛产量减少,未来羊毛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运行。因此,2002年毛纺业盈利前景仍不乐观。
而“凯诺科技”、“华西村”、“鄂尔多斯”、“白唇鹿”、“南山实业”、“江苏阳光”6家公司净利润却稳步增长。但是这些公司的增长大多是靠非毛纺业务而实现的。
服装业稳步增长,呈现与行业相悖的走势,主要是非服装业带来的。服装业2001年利润增长17%。迫于退市的压力,“ST沈新开”(原“ST黎明”)、“ST康赛”2001年扭亏为盈,“ST幸福”也大幅减亏。“江苏吴中”、“开开实业”净利润分别增长73%和66%,但这两家公司的主业还包括医药产业。而“仕奇实业”、“美尔雅”、“雷伊B”、“综艺股份”、“杉杉股份”和“远东股份”净利润的跌幅都达30%以上。剔除扭亏及非服装业务盈利,服装板块业绩增长要大打折扣。
服装板块全年业绩能否增长,还要看今后内销和出口形势。目前内销市场产品过剩的状况尚没有转变,因此显著增长的可能性很小。
产能过剩、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化纤业利润同比下降57.31%。“仪征化纤”、“神马实业”、“新乡化纤”、“龙涤股份”、“联华合纤”、“辽源得亨”等公司的净利润跌幅都达50%以上。“吉林化纤”、“九江化纤”、“丹东化纤”、“兴业聚酯”、“ST鞍合成”由盈转亏。
与此相反的是,化纤板块中的维纶类公司(主要生产聚乙烯醇)产销形势良好,净利润保持增长。“云维股份”、“皖维高新”和“山西三维”净利润分别上升116%、43%和9%。但今年来维纶价格有所下滑,加之燃料价格上涨,预计三家维纶公司的业绩难以持续增长。
2002年难有起色。今年一季度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92%,产销率96.97%(同比提高1.67个百分点),但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5.33%。究其原因是国有企业业绩大幅下滑,由去年同期的盈利4.42亿余元变为亏损2.9亿余元。
纺织行业是出口依存度很高的产业。目前看国内消费依然疲软,衣着类消费品价格持续下滑。但一个好消息是,今年跨国集团零售采购商给国家经贸委的采购商品目录中,将中国纺织服装列为第一采购对象。因此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谨慎乐观。受出口拉动,全行业效益将小幅回升。 (作者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