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科技发展项目指南(2000-2005)纺机项目介绍(13)
立项背景
国产纺织除尘设备的研制、生产始于70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期引进、 仿制瑞士罗瓦 (LUWA)公司产品,80年代末期德国LTG公司外吸、 内吸式二级过滤除尘机进入我国,平板式滤尘器也同时进入,92年以后国内厂家开始吸收LTG公司的蜂窝除尘机技术和平板式滤尘器技术进行消化、仿造。由于80年代国产纺织除尘大量仿造罗瓦设备,并因其阻力损失大、 无防火功能、系统运行功耗高、占地面积大、过滤处理风量较小的缺点, 无法满足生产要求而全部需要淘汰。出现仅7年的平板滤尘器由于机械、 电气传动结构较为复杂,极易变形出故障;运转效率低,适应性较差,吸嘴带易漏风、失压、断裂, 二级滤料清洁纤尘不彻底(湿度大的季节和地区尤甚),滤料清洁循环时间长(12~19分钟/遍)且不具备连续性; 特别是在处理高浓度含尘气体时系统处理风量要大打折扣。 这种曾经风靡一时的除尘器由于其可靠性差的原因,目前已陷入销售甚少的困境。近六年出现的蜂窝式除尘机组虽然在可靠性方面较之平板滤尘器有所改善,装机功率也小一些,但由于机械、电气传动控制方式基本一致,仍有平板式滤尘器共有的无法克服的缺点,在纤尘处理和滤料清洁循环时间上仍无多大区别和任何优势(这两种除尘机处理中支纱最大风量都在5万立方米/h以下)。近年出现的鼓式除尘机在处理风量每万立方米/h装机功率方面均无优势可言,它们均属于第四代国产除尘机,是我国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除尘设备。由于不断仿造引进的设备技术,而且由于这些技术装备都不同程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已经造成我国纺织工业对除尘设备至今始终处于更新改造-落后-再更新改造,跟在外国技术后面爬行的被动局面,给纺织工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研究内容
1静电帘除尘及实用性、安全性。 2超细粉尘的滤除机理和除尘效率。 3可靠性研究。
研究目标
1整机外形尺寸所占面积仅及平板式、蜂窝式最大型号除尘机组的50%。 2实际处理风量高出最大型号平板式、蜂窝式除尘机组的50%以上(用于中高支纱等 同比较)。 3除尘效率>99.5%。 4滤后空气含尘量0.5~0.9mg/立方米。 5随机装机功率9.75kw。 6每万立方米/h风量装机功率3.2kw。 (随机装机功率+主风机装机功率)÷实际处理风量。 7全机系统阻力100~200Pa。 8电气控制简捷可靠。 9外部造型美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