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化纤、棉纺是我国纺织行业的主体。2000年为三大创利行业,2001年服装行业依然向好,但后两大行业却遭受挫折,大幅减利。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1年1-10月规模以上企业减利13.3亿元,化纤减利31.2亿元,严重抑制了2001年纺织全行业经济效益的来源。
棉纺减利不得不提及棉花问题。2001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尽管呈现走低趋势,但与国际棉价存在平均每吨高出1200元上下的差价。据2001年前三季度棉纺行业用棉量初略估算,据此差价则相对减利约40亿元,尽管企业强化内功及后道企业消化了不少,但由于内外需求不足,产多于销,库存增加,产品价格下跌,企业竞价抢夺纱、布市场,使得棉纺织行业难以避免减利的结局,一些企业如果不是上年“藏利”2001年将落入亏损行列。
化纤行业减利的基本原因是供求失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九五”以来,化纤行业着实“火”了一把,受利润空间过大的剌激,大小化纤齐头并进,争先恐后扩容或新上能力,造就了一派繁荣,没有想到却把行业推向了困难的边缘。2001年后道的纺织加工企业形势严峻,市场需求低落,但化纤行业膨胀起来的产能惯性太大难以放慢节奏,1-11月全国化纤总产量744.7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产18.55%,其中行情不好的涤纶产量562.99万吨,增长22.88%。一面是生产增长,一面是市场不旺,只能依靠价格拼个你死我活。大化纤凭借规模优势,价格走低还算能撑得住,而不少小化纤会落个扫地出门的下场,结果是行业资源浪费,效益严重滑坡。
相形之下,2001年服装行业的产销形势平稳正常,且有10多亿元的增利,并有望超过2000年80亿元的盈利水平,成为2001年全行业大势的主要支撑和行业亮点。
同时应该看到的是,2001年国有纺织遭受了挫折。2001年1-10月,国有纺织产销萎缩,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90.24%,规模以上统计中的企业数减少了403户,而企业亏损额额递增了25.5%,亏损面上升了13个百分点。2001年国有纺织的困难和挫折与外部市场形势不顺有关,但内部的体制问题、历史包袱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更值得业内深入分析。与非国有纺织比较,2001年1-10月国有纺织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变动情况稍微要好些,但两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国有纺织超过毛利(9.7%)0.4个百分点,而非国有纺织却低于毛利(9.6%)4.1个百分点。为何存在这个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国有纺织承担的人工费用过多,国有纺织依然承担着过重的社会和历史负担。按人均计算,2001年1-10月国有纺织人均收入7.2万元,人均利润192元;而非国有纺织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0.4万元和3.7万元。以某企业为例,在职8000人,退休15000人,每年仅大病统筹企业就得掏2500万元,生活区服务和维护还要花4000万元,两项合计高达6500万元,这样的企业不仅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且外部环境一旦变差,调整和应变能力则显得十分脆弱。说到国有纺织,不能不联想到前两年命名为“突破口”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肯定,如果不是依靠政策使那么多的锭子、人员、债务与几百户企业一同退出纺织行业,今年的国有纺织会更加麻烦、挫折会更大。但国企改革毕竟是初步的成果,还未完全到位,过去国家给纺织的政策能量现已基本用尽,又撞上一个外部环境不顺,国有纺织受挫自然在所难免。(作者单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