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纺织行业工作座谈会”专题信息(一)
从近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纺织行业工作座谈会上获悉,受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国内棉价大大高于国际市场等不利因素影响,2001年我国纺织行业出现了“马鞍型”运行态势,一、二季度开始下滑,三季度处于底部,四季度逐步回升,全年总体上基本保持平稳运行。
--纺织工业生产和销售保持了稳定增长。2001年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8895亿元,同比增长12.45%,保持了稳定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化纤828万吨,同比增长18.42%;纱670万吨,同比增长7.59%;布202亿米,同比增长4.81%。1-11月,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7862亿元,同比增长8.1%。
--纺织品服装出口在上年较高水平上继续保持增长。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5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2001年,尽管受到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和美国“9·11”事件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纺织出口仍保持了2.4%的增幅,达到534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长4.8%,加工贸易下降0.5%。浙江、山东、江苏等重点出口地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都在10%以上。
--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纺织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2001年1-11月,全行业实现利润220.6亿元,同比下降11.6%,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309.7亿元,减少1.1%,亏损企业亏损额89.1亿元,同比增长40.1%。国有企业实现利润7.8亿元,同比下降86.8%。估计全行业全年实现利润超过240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利润10亿元以上。尽管盈利水平比2000年有所下降,但比1999年增长近80%,仍很可观。
据分析,影响2001年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
一、全球经济增速减缓。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要比2000年降低近2个多百分点,全球贸易增幅将难以超过5%。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大幅度回落,国内纺织品供求矛盾突出。同时,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到国际石油和棉花价格的下跌,化纤价格也持续下跌,效益大幅下降。涤纶短纤价格下降30%以上,涤纶长丝价格下降40%,1-11月化纤业利润18.86亿元,同比减少了65%,其中国有化纤企业利润只有0.36亿元,濒临亏损边缘。
二、国内外棉价差距较大。2001年初,国际棉花价格持续下滑,而国内棉价却大幅度上涨,使国内棉价大大超过国际市场,国内外棉价差异由1月份的164元/吨增至5月份的2354元/吨,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6月份国家采取了四项应急措施后,国内棉价逐步回落,但全年国内平均棉价仍比国际高出1300元/吨,全行业因此减少利润约60多亿元。随着棉价走低,部分企业一路购进棉花,但产品价格不是走高,又出现了资金严重套牢,无法正常周转的现象,以至于成本下跌幅度低于销售收入下降幅度,造成利润减少。
三、出口退税速度缓慢。从各地区反映的情况看,出口退税时间一般长达半年以上,不少地区反映去年出口退税款分文未退。初步测算,2001年纺织产品出口应退未退税额超过200亿元。出口退税速度缓慢,既加剧了纺织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也加大了企业资金成本,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
面对以上影响因素,2001年纺织行业能够基本保持平稳运行已是十分不易。同时应看到,2001年纺织经济运行情况反映出行业内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纺织企业对市场反应速度慢,缺乏市场适应能力。在出口增速减缓、内需增长不快的情况下,生产势头不减,造成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价格下跌。全行业产销率96.43%,同比下降0.46个百分点。到11月底,全行业产成品资金960亿元,同比增长10.4%。纺织产品平均售价下降2.25%,其中出口平均价格下降3.73%。在国内消费品零售价格上涨0.8%的情况下,国内衣着消费品价格却下跌近2%,棉纱、棉布价格同比下降20%以上。
二是国有企业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首先受到冲击的仍然是国有企业。1-11月,全行业同比减利29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减利51亿元,而非国有企业增利22亿元。中西部国有企业更为困难。除内蒙古、青海、山西、安徽外,其他16个地区国有纺织企业整体亏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有企业机制不活,人员多、社会负担重。国有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0%,比非国有企业高出近5个百分点。
三是企业设备老化,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纺织行业新产品产值率为3.7%,比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低6.3个百分点。如化纤业仍然是大路产品为主,差别化纤维只占20%左右。这些矛盾和问题,说明纺织行业改革调整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还不牢固。下一步改革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