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降低总体上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由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名义关税水平较高,但进口中加工贸易占到98%左右,估计实际加权税率水平仅在1%左右,即使我国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考虑到进口环节还要征收增殖税,总体上进口不会直接对国内市场产生较大影响。我国服装出口的退税率提高到17%、部分棉纺织品退税率也提高到17%以后,加工贸易政策和一般贸易政策差异减少,有利于深加工产品选用国产的原材料。
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和国内竞争力弱的产品进口可能出现增长。化纤产品如腈纶、锦纶、涤纶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分别为42%、30%、17%,而2001-2005年间,化纤关税降幅达70%左右,对化纤企业影响较大。2001年底聚酯切片、涤纶、进口完税价加上附加费用(结算费、报关费、配额许可证费用等)要高于国内市场价,腈纶基本持平。2002年降低关税、取消配额后,切片、涤纶进口价与国内价基本持平,腈纶则要低于国内市场价。合纤关税降到5%,国内部分常规品种仍具有一定竞争力,但不从整个产业链提高从合纤原料、合纤、合纤制成品的整体竞争力,合纤行业仍将面临一定压力。关税降低将使合纤原料工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我国出口服装中使用进口面料高达50%,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国内面料企业影响也不会太小。纺织机械进口关税调整不大,2002年保持在2001年的8-10%的水平。随着关税水平的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减少,一方面,化纤原料、化纤、棉花和羊毛等纺织原料的进口体制改革步伐将加快,有利于扩大企业进口自主权,可以更好的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另一方面,部分国内不能生产的化纤及面料、中高档服装、高档辅料进口可能会增加。
关税减让幅度较大的产品值得关注。2002年与2001年相比,减让幅度较大的主要是:毛纱线下降9个百分点,丝绸7.2个百分点,棉纱线5个百分点,棉与化纤混纺印染布5.8个百分点,麻机织物6.2个百分点,化纤长丝及纱线4.2个百分点,合纤、人纤机织物(不包括印花机织物)7-7.5个百分点,合纤短纤6.4个百分点,腈纶短纤7.2个百分点,合纤短纤纱线7个百分点,人纤短纤纱线6.4个百分点,短纤与棉混纺机织物(不含印花机织物)7个百分点。2002年棉纱的税率降到5%的水平,巴基斯坦、印度等棉纺企业及出口商已在国内建立窗口,棉纱线竞争力如不能尽快提高,进口也可能增长。
关税结构不合理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合理的关税结构是形成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由低到高的梯形关税结构,但合纤与合纤原料没有按关税梯形结构进行减让。以锦纶民用丝行业为例,锦纶民用丝企业所用CPL主要依赖从比利时、荷兰、德国、日本进口,锦纶高速纺用切片也有很大部分从比利时、台湾等经济体进口,CPL、锦纶切片关税下调幅度小而锦纶民用长丝下调幅度大,国外锦纶民用丝生产企业的原料成本和价格优势将更加明显,更有利于其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台湾锦纶民用丝生产能力近40万吨,约有一半产能过剩,而台湾CPL进口关税税率仅为1%,2002年台湾产锦纶长丝对祖国大陆出口优势将会进一步增大。2000年我国从台湾进口锦纶长丝为9.5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67%,2001年1-10月从台湾进口锦纶长丝8.43万吨,占总量的66.9%。2002年台湾锦纶长丝进口量可能会继续上升。另外韩国、印尼等国CPL进口关税也低于我国且锦纶民用长丝有剩余产能,日本则因本土对锦纶民用长丝需求下降,这些国家和地区2002年对我国出口优势增大,出口量可能出现增长。在锦纶短纤方面,日本、韩国锦纶短纤在生产品种、品质方面有整体优势,锦纶短纤进口关税大幅下调,我国同类产品面临严峻挑战。从2001年12月7日开始的对CPL反倾销调查,很有可能使我国进口CPL价格上升,而周边国家和地区进口CPL价格不升或微升,甚至下降。2002年,对我国锦纶民用丝生产企业而言,将面临原料价格上升及进口锦纶民用丝增加这两方面困难的考验,行业处境更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