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对绿色纺织品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注重绿色消费的倾向已影响到纺织品和成衣的设计、生产、消费、使用和最终处理各个领域。本文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阐述纺织品农药残留的来源、迁移和持久性分布,同时针对国际贸易纺织服装中的环境认证制度和产品合格检验基本状况,介绍了农药在纺织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与安全控制措施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安全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也大举进入国际纺织品与服装贸易领域,各国对纺织品及服装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已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消费者在购物时也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安全性能与环境价值。生态纺织品既代表了全球消费和生产的新潮流,又集中体现了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限制进口的手段。
在工业化国家,对纺织品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各类化学物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长期或潜在危害,很早就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试图在充分了解其蓄积毒性与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产品安全卫生评价体系,以环境管理体系和ISO14000系列标准指导产品的清洁生产及品质管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安全、无害功能性纺织品的需要。资料显示,各种国际组织和欧美国家与生态纺织品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指标以及生态标签层出不穷,如MST、MUT、ECO-TEX、 STEILMANN、TOXPROOF、OTN100、Clean Fashion和?ko-Tex标准100等。这些标志涉及的生态品牌产品,体现出了设计者与生产者所关注的无害化生产过程与产品品质控制,其织物表面可释放的有害物质应当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正常状态下的检出量低于公认的或推定的安全阈值。
1 纺织品中农药残留的分类
织物中农药来源主要有两类:(1)纺织品生产加工所使用到的各种增效剂、防虫、防霉、抗真菌等后整理助剂(见表1);(2)纤维作物种植过程中可能使用的杀虫剂、杀菌剂或除草剂(见表 2)。在天然纤维作物(棉、亚麻等)的种植过程中,定期使用农药已成为保证该类作物抵御各种病虫害侵袭的必要手段。纤维原料储存过程中使用的五氯苯酚等防腐剂、杀菌剂、防霉剂、防蛀剂,以及生产加工过程中为确保织物能够抵抗环境中的虫蛀霉变而添加的某些具有杀虫或抑制虫蛀侵蚀效果的化学制剂,引发了纺织品中农药残留及控制问题。此外,纺织品还容易受大气、水质、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和纺织品生产加工时化学处理等因素污染。例如,种植在受到农药污染的环境中的纤维作物也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富集农药,纤维原料中的农药残留与土壤污染程度、作物生长周期和农药持久性等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