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GB/T 7573-2002《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中关于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须经煮沸后使用的规定,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消除因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对结果造成的影响,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没有办法做到隔绝空气测量的话前面对水的处理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同时,新标准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pH范围扩大,放宽了对水pH值的要求,并取消了关于水电导率的规定,同时增加了水的处理方法。
2)新标准试剂中增加了一种缓冲溶液,将缓冲溶液的制备调至附录A
新标准增加了pH值为7的缓冲溶液,而原标准中只有pH值为4和9两种缓冲溶液。从道理上讲,一般仪器都是用pH值为7的缓冲溶液定位,再用pH值为4或9的缓冲溶液调斜率,这样尽可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原则上,三点校正要优于两点。为此作者专门做过试验,结果发现:同一个萃取液,用pH值7和9调谐所测得结果与pH值4和7调谐所测得结果差别比较大,而这种情况对某些样品的判定就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论。原因可能是因为如果测量值超过调谐范围的话,仪器在读数时会产生一定得偏差。而使用三点调谐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了。
3)新标准试剂中增加了0.1 mol/L氯化钾溶液的萃取介质
纺织品萃取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有些情况下萃取液会表现出很反常的行为,比如重现性差,稳定性差等,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对于该问题,有人做过专门的研究[3]。结果发现,采用0.1 mol/L氯化钾溶液代替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测试结果比水萃取液有所降低,但是具有更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新标准给出了水和0.1 mol/L氯化钾溶液的重现性限分别为1.7和1.1。
对于氯化钾溶液所测的结果偏低,可以从pH的定义式方面加以解释:
pH = - lgαH+= -lgγ·C H+
式中:αH+是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γ为活度系数,C H+为氢离子浓度
pH电极是对氢离子活度具有高选择性响应的离子选择性电极,因为氯化钾溶液比水含有更高的离子浓度,因此它的活度系数要大于水,即γ值更大,通过公式可以看出在氢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pH值与γ值成反比,即γ值越大,pH值越小。
4)新标准仪器设备中天平精度由0.05 g改为0.01 g
大量的实验证明,取样量是影响检测结果比较大的一个因素,而且pH值是由仪器直接读数的,不需要通过样品质量计算。所以有必要采用精度高的天平来精确称量样品,以尽量减少因取样量不同而导致的结果差异。
5)新标准取消了试验样品调湿处理的规定
纺织品的酸碱度来源于纺织品的上浆、漂白、染色等各种处理后的化学物质残留。如果样品在测试前进行调湿处理,可能会造成某些物质的流失从而影响测试结果。大量的实验结果证实,纺织品萃取液pH值受测量温度、缓冲溶液、试样取样量、试样大小、测量时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等方面的影响,而与是否调湿关系不大。
6)新标准测量步骤中样品萃取时间由1 h改为(2 h±5 min)
研究表明,样品数量越多、萃取时间越长、萃取温度越高,则测定值也越高(或更偏酸性或更偏碱性),同时,重现性也会越高。将样品萃取时间由1 h改为(2 h±5 min),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结果的重现性和准确性。因为不同的方法所得的结果之间没有严格的可比性。
7)新标准计算中pH值由“精确到0.05”改为“精确到0.1”,并且注明如果两个pH值之间差异(精确到0.1)大于0.2,则另取其它试样重新测试,直到得到两个有效的测量值,计算其平均值,这有利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新标准中规定,在pH极校正后,先放入水或氯化钾溶液中数次,直到示值稳定后方可开始测试样品,这样可以使电极得到充分的活化,以保证后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但作者认为该操作有些不妥,应该改为连续搅拌直至示值稳定。因为每次从水中取出后再重新放入不利于电极与溶液充分接触而达到响应平衡。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