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昌邑市农业局农机站生产法规科科长孙进先介绍,按照现有规定,种棉每亩有15元的良种补贴,但没有种棉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而种粮,则有上述3种共计每亩百元的补贴。
  “如果种棉亏损了,一亩15元的补贴无济于事,调动不了棉农的积极性。”刘金凯担忧道,昌邑市的种棉面积目前是14万亩左右,近几年有减少的迹象。
  纺企:利润不及利息
  除了国际市场因素,棉农们和专家将棉价萧条归结到下游低迷。
  “开工赔,不开工也赔,利润都不及贷款利息。”昌邑市石埠纺织协会会长、昌邑市东盛纺织有限公司(下称“东盛纺织”)总经理韩启胜无奈的一句话,形象描述了如今山东纺企遭遇的尴尬。
  韩启胜所在的石埠镇总面积100.5平方公里,却有100余家纺织企业,平均1平方公里1家,纺织业也是该镇六大支柱性产业之一。
  生产一吨棉纱赔2000元左右,这是石埠镇纺企老板们一致的估算。
  “本地纺企有半数以上停产了。”韩启胜表示,如果加上限产的,就有七成。
  韩所在的东盛纺织成立于2003年,坐落于石埠镇田家工业园区内,专业生产21S气流纺,年生产棉纱1600吨,产品主要用途是漂白布、印花布、浅色布等各种工艺用布。
  “公司现在有几千万元的信用社贷款,利息到了10%以上。考虑到贷款利息和用工问题,不敢停工,近来开工率保持在50%-60%。”韩启胜说。
  用工问题是老大难,石埠镇纺企不仅很难招到熟练的技术工人,连新工人都少了。
  “从我们厂的情况看,工资提高了,人员变老了――最初的平均年龄是20岁,如今50岁的老人都有不少。”昌邑市现代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泉春抱怨道,现在的年轻劳动力不愿意忍受“又脏又累、环境差”的工作。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大多是本地人,素质低,对一些工种上手比较慢。更严重的是,工人流动性非常大,想走就走,非常难管理。
  “纺织业是我们的支柱产业,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就算我们企业主赔了,但工人工资还得照发。”韩启胜说,“希望我们的处境能得到重视。否则,本地30%左右的纺企将面临倒闭。”
  染企:靠出口退税维持微利
  在棉花产业链中,印染企业往往被市场人士所遗漏。人们往往认为印染企业的经营模式是,服装企业定制花色,将布委托给印染企业加工,而后再返给服装企业。也就是说,印染企业的原料虽是布,但是不用买,只承担印染所需的成本。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