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自身研发能力和水平方面,还表现在对纤维品牌建设和新品市场推广的重视程度及操作能力方面。
把握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和革新的新技术被端小平看作是新品开发的基石。如江苏盛虹的侧吹改环吹技术已经在行业内大范围推广,十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徐州斯尔克的一步法异收缩PET混纤复合丝,首次实现一步法混纤(POY/FDY)24头/位纺丝、卷绕,在缩短工艺流程、节能减排方面有重要意义;浙江古纤道开发的液相增粘熔体直纺工艺,省去了现行工艺路线中的冷凝切粒及切片固相增粘、纺丝前的熔融消耗,预计吨纤维可节约标煤144公斤。
目前,不少企业感到新产品推广应用难度大,端小平对此的理解是,其从客观上反映出国内产品开发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企业不再只着眼量的增长,转而更关注品质、效益的提升,这与国家政策、行业导向相吻合。在产品研发百花齐放的同时,企业切实感受到不健全的推广应用体系带来的障碍。
为此,“十二五”期间行业将集聚各方力量,在行业内打造一批规模化品牌企业;通过制定标准、第三方检测、吊牌等形式统一形象推广;与国内相关产品研发机构合作,召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新产品推介会等形式不定期进行宣传和产业链对接……同时,在对市场规范、知识产权保护起到关键作用的标准问题上,端小平表示,除了组织企业积极制定、申报行业和国家标准,化纤协会已经建立起协会标准,使之在标准缺失的真空期内发挥作用。
“十二五”企业发展模式将向三个方向分化:一些企业向更上游领域延伸;一些企业继续向下游发展,走差别化道路;还有一些实施多元化策略。
根据行业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选择正确的道路十分重要。端小平将化纤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概括,认为企业将进一步向三个方向分化:一些企业进一步向更上游领域延伸,以规模化、低成本优势取胜;一些企业继续向下游发展,走差别化道路;还有一些企业实施多元化策略,投身化纤以外的诸多领域,丰富资金来源。这三种模式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企业明确自身定位,选择一条路并坚持走下去。
从“十一五”发展情况看,多家企业已分别就这三种模式进行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考虑到上游原料受制于人,浙江恒逸、荣盛、桐昆、江苏恒力、三房巷等多家大型化纤集团在具备较大聚酯涤纶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上游PTA(精对苯二甲酸)延伸发展,使国内PTA进口依存度由原来的60%逐渐下降至30%多。一些企业还计划向资金、技术密集的炼油等更上游领域进军。随着PTA新产能的陆续投产,国内PTA市场运行将更加稳定。同样,锦纶主要原料CPL(己内酰胺)近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浙江富丽达、山东海龙、唐山三友、吉林化纤、新乡白鹭、宜宾丝丽雅等多家粘胶企业,通过“走出去”、兼并重组、到新疆建厂、开发新型资源等多种方式缓解原料困境。
在原料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江苏盛虹集团、恒力集团、长乐力恒锦纶等另一些企业将目光瞄准了下游织造甚至服装环节。这类企业很多就是从织造领域起家,在发展中逐渐向上游进入化纤制造行业,而且他们多数拥有较大的集团资源优势,多家子公司在产业链上不同环节各司其职。
多元化策略很多情况下则与前两种模式融合在一起,这种横向延伸在化纤大型集团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建设变电厂、港口等配套工程满足发展需要,或投资房地产、涉足生物医药等行业丰富资金来源,以支持化纤主业发展。而自荣盛石化在深交所高发行价上市以来,聚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传统形象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变,化纤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路径也变得更加清晰。
根据目前的行业规划,到2015年,产业用化纤的比例将提高到29%,新增化纤产能400多万吨,产业用纺织品无疑成为化纤工业未来增长的一大亮点。开发产业用化纤一方面要实现常规品种的功能化,另一方面还要加快高性能纤维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解决企业产品无法创造更高效益的问题。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化纤工业将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起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行业整体规划,到2015年,废旧聚酯产品、化纤面料、服装等的回收利用规模将达到700万吨。回收瓶片在高端产品上的应用,废旧纺织品服装的回收,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利用都是未来5年化纤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行业的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都将进一步提高。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