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推动下,中国化纤工业早在2009年就已切实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2009年,由中国化纤协会组织,瑞士欧瑞康集团、浙江荣盛集团、江苏恒力集团等著名化纤企业及项目合作方组成的代表团一行11人赴俄罗斯投资考察。此次访问恰逢俄罗斯政府应对“经济衰退”调整产业政策的关键时机,为中国化纤工业充分利用俄罗斯丰富的油气、森林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缓解制约中国化纤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原料瓶颈提供了选择方案。此举为中国化纤工业进一步制定科学可行的“走出去”路线图奠定了基础。
“走出去”适应客观形势需求
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我国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获取先进技术,突破贸易壁垒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需要选择科学的战略模式。
专家认为,目前是推动中国化纤产业“走出去”的最好时机,行业可以借此缓解贸易争端、转移资本压力、利用国际市场资源降价的优势,同时解决原料长期供应不足的矛盾,开拓国际市场。近年来,中国化纤工业迅速发展,行业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行业的生产规模也迅速扩大。2010年底,中国化纤工业已超过3000万吨产能。这意味着,一方面国内企业可能通过价格战抢夺市场,另一方面今后行业的数量增长空间有限。而国内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原料特别是合纤原料的需求。但中国原油资源短缺,合纤原料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化纤原料一直以来都大量依赖进口,化纤工业对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矛盾十分突出。
在化纤工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化纤出口数量大幅增长,化纤下游的主要纺织品出口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随着化纤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存,化纤行业成为贸易摩擦频发的重灾区。出口产品贸易摩擦的增长速度更快,涉及范围更广。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美债和欧债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少数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中国化纤行业面临着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专家指出,“走出去”企业应根据东道国的风险与成本状况、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产业发展状况、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状况等综合因素,选择各种适合自己的“走出去”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无论实力,还是经验,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在“走出去”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也离不开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支持、配合。对于“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和将要遇到的各种国际、国内障碍,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企业各方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相互配合,共同克服。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发展壮大并实现成为世界级跨国公司的梦想,这一战略才能从理论走向现实。
大力推进“走出去”发展战略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纺织化纤业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加快。中国化纤行业与世界的直接关联度已达47%;上游原料与下游化纤制品关联度高达87%,加强国际合作对中国化纤行业的运行和发展尤为重要。而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中国纺织化纤产业的向外转移是国际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十年来,中国化纤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已具备相当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以聚酯、涤纶为代表的大型装备国产化技术和工程的成功推广应用,迅速提升了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我国绝大部分化纤常规产品质量稳定,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部分指标甚至超过国际水平,能够满足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纺织品服装的使用要求。而聚酯、涤纶差别化、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也取得了重大进步。目前我国涤纶差别化纤维呈现出多种形态、性能及功能复合改性的新发展趋势。
此外,伴随着中国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批大型化纤企业集团已经成长起来。这批企业是我国化纤及下游产品出口的主力,它们既拥有比较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又了解国际金融、资本市场情况。有些企业甚至在国际化经营人才、国际资本运作等方面,都具备了“走出去”发展的实力。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化纤行业“走出去”的主要产品和技术,首先应该是聚酯、涤纶生产及下游制品行业。因为聚酯、涤纶的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国内技术装备、产品质量等竞争优势明显,并且大型化纤企业主要集中在这个产业。对于国内缺乏的化纤原料,也应“走出去”到海外发展。
而“走出去”发展的主要形式,应该是各环节相关企业组成产业链一起出去。在靠近消费市场或原料基地的地区,建立纺织工业园区,基本设施配套齐全,生产纺织品、服装等最终消费品,直接进入当地市场或者出口到其周边国家或地区。专家提醒企业,当前我国化纤行业“走出去”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很多企业对海外目的地市场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并未达到可以实现对外投资的要求;国内化纤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投资的经验和运作手段;部分国家或地区相对不稳定的投资环境对企业“走出去”是个巨大的挑战,等等。这一切都需要行业上下游共同协作,提高抗风险能力,为更多企业成功走出去实现良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