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无序,缺乏有效监管。服装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枞阳县有丰富的服装行业的熟练车工,由于许多回乡创业的服装业人才家庭相近,因此企业常常在同一个村、同一条街道,毗邻而居,在看似繁荣之下涌动着不安定的因素。一是在订单不足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企业亏本,可能产生欠薪、不能兑现招工时工资承诺、克扣工人工资等现象,进而引发局部社会矛盾;二是在订单充足的情况下,部分企业高薪挖工人,引发企业间矛盾,一旦不能及时化解,有可能变成社会问题。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部分乡镇和服装协会的重视。由于大多数企业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对企业依法登记的意识不强,较少履行工商注册,特别是税务登记,形成监管真空,一旦在用工纠纷、安全生产上等发生问题,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其中有一乡镇在上报的14家服装企业中,仅4家进行了注册,占28.6%。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服装企业的生产安全没有得到全面重视。由于不少企业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空间狭小,安全措施不能落实到位,一旦发生火情,容易发生群死群伤。即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消防安全上,认识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消防器材不多,安全通道不足,缺少应急照明、安全警示等等。
人力资源丰富,但企业招工依然不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回到家乡就业的服装工人占枞阳县熟练工不到20%,因此枞阳县服装产业不存在饱和,而是大有可为。但今年大多数企业招工人数仅在70-80%,主要原因有:一是年初企业宣传不足,许多人对本地企业的工资水平、产品质量、技术要求不了解,不少熟练工选择到原来的江浙等地的工厂里打工,没有选择留下来;二是年轻姑娘、小伙子嫌家里生活单调,不愿留下来;三是企业无序竞争,乱提工资,使部分工人心有顾虑,最终选择外出。四是企业较小,工人不放心。在调研中,有一个企业,100多台设备的车间里,仅有10来个人在生产,占不到10%;老板介绍,主要是由于订单质量要求较高,许多来应聘的人技术不过关,不能胜任。服装产业发展的建议
不论我们主观是否愿意,在日益强调发展新兴产业的今天,随着落户的服装企业进一步增多,产能进一步扩大,回乡从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业已经成为枞阳县十分重要的产业,它是否能健康发展,关系到枞阳县经济发展的大局,政府及经济主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就如何加强政策引导和调控,把服装业由小而散的体量增长变成重点企业规模的增长、企业质量的增长,做大做强,把服装产业做成枞阳县的支柱产业,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发展人才战略。把服装产业的人才培训、引进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由财政部门牵头,整合各部门的培训资金。在县城和重点乡镇,设立服装行业就业培训点。由服装协会组织高级技工,利用部分停工或放假企业的厂房和设备,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并对培训合格的学员颁发证书,优先推荐到相关企业。由人社部门监督,把培训经费的拨付与企业用工相挂钩,确保把上级拨付的培训经费真实地用在培训工作中。培训点要把培训目标定位在服装生产的熟练工、高级技工上。县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服装生产职业经理人、设计师、高级技工到枞阳就业。
二、大力发展品牌战略。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成立枞阳县服装研究中心,负责与各企业在服装潮流方面的信息交流、国内外技术引进、服装设计人才培训等工作,为枞阳服装企业创新提供帮助,成为枞阳服装品牌的孵化器和催化剂。同时,抓住千仞岗落户枞阳的契机,引进一批国内国际品牌;鼓励天瑞等一批本地较大服装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实现从来料加工型向自产品牌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枞阳县在外从事服装生产、贸易,有自主品牌的不下200余家,要鼓励他们将生产环节转入到家乡,相互支持,借力发展,做大做强。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来投资服装企业的客商将总部迁来枞阳发展。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县内打造服装业知名品牌不少于5家。
三、大力发展服装专业镇,打造专业市场。选择一些工业集中区基础较好、服装企业较为集中的乡镇,例如义津镇、横埠镇、项铺镇、老洲镇,突出主打产品,创建服装生产专业镇、基地镇。在这些乡镇,由政府或企业投资,创建服装企业创业园,用以租代售的形式,为小规模投资的服装企业提供厂房及相关配套等方面的支持,形成产业集聚,提高服装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赢利水平。积极探索创新机制,鼓励小型服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抱团组建股份制公司、集团公司,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能力。积极谋划重点乡镇的服装企业联手生产主打产品,形成某一类型服装的专业生产乡镇。加强与江浙等地服装批发市场的联系,并借鉴其经营理念,借力浮山旅游开发,在浮山镇建设服装专业批发市场,形成生产、外贸、批零相互支撑的格局。通过专业镇和专业市场的建设,可以在宣传推介、承接国内外订单上形成优势,有利于企业创品牌、创名牌,提升附加值,提高财政贡献率。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招引服装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要充分发挥服装协会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本地服装企业的协调工作,促进企业抱团结对,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加强与常州、温州、石狮、郑州等服装专业城市的联系,可以在相关地区设立联络处,在接纳订单、引进关联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县驻外招商办事处的作用,积极动员枞阳在外地从事服装加工的企业老板,特别是有自己的品牌、经营内销产品的老板,回乡创业,或者动员他们把加工业务转到枞阳来。同时,紧叮国内外知名服装企业,招大引强。县委、县政府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增强对服装相关企业的吸引力,力争在两年内配齐服装产业链,并逐步吸引外来加工企业将总部迁移到枞阳,实现枞阳服装企业税收的快速增长。
五、加强服装企业的监管,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鉴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社会责任重于财政贡献的特点,加强服装企业的监管很有必要。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的领头作用,加强企业的行业自律。协会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吸纳优秀企业成为会员,开展一些互动,在相互联系中影响企业行为,规范企业准则。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法、主动服务企业,寓管理于服务,帮助企业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将服务关口前移,帮助企业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而不是秋后算账式的处罚、关停。三是企业要遵章守法,要积极配合主管部门,主动作为,强化五种意识,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纳税意识。县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服务企业,帮助企业办理相关证照,帮助企业树立纳税光荣、纳税是责任、纳税能赢得社会尊重的思想意识,公平税赋,帮助企业消除对纳税的恐惧和对纳税机关的不信任。企业也应主动遵章纳税,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尊重;安全意识。县消防部门、乡镇安全办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消防工作的指导,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以罚代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本着减轻企业负担的原则,加强消防器材集中采购服务与消防知识的免费培训服务,确保企业生产安全。企业应充分认识安全的重要性,员工和企业财产安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充分尊重主管部门的意见,抓好落实;诚信意识。工商部门要指导企业诚信经营,合法生产。企业接受订单时,应该及时与客户签订合同,严格遵守与客户的约定进行生产,与客户有矛盾时应该依法解决或协商处理。切不可无理由单方面毁约,随意提价或带款提货。否则会严重损害企业信誉,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发展意识。企业应该树立长远目标,有发展意识。要有从小规模代工到大规模生产,从代工品牌到自主品牌,最终达到名牌设计的发展思路,从而做大做强枞阳县服装业;和谐意识。企业要有抱团结对的意识,要有订单资源共享、大企业帮小企业、小企业支持大企业的精神,不得有互挖墙脚、相互拆台的恶意竞争。企业要有与职工分享企业利润和“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精神,不得拖欠、克扣人员工资、福利,积极关注员工身心健康。
六、强化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减轻服装企业生存压力。在当前的服装企业中,由于其投资小、利润低,投资者往往忽略项目申报、核准工作。另外,在项目申报核准过程中,部分职能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特别是高收费,让投资在10万元以下的小型服装企业投资者望而却步。例如在税务申报中税控机的配置(税控机成本在5000元左右,安装要缴16000元)、申请用电中架设电路(动辄要十几、二十万元)等方面要打破垄断权力,切实降低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投资者遵章守法的积极性。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尽到告知、协办的义务,有条件的要开展上门服务。政府要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金融部门加强对服装企业的资金扶持,为企业“倍增”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由于落户企业逐渐增多,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特别是供水、供电能力瓶颈逐渐显现,各乡镇政府要主动作为、服务企业,抓好相关协调工作,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建设。
七、建立服装商务服务平台,促进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服装协会的人员、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开设服装商务电子服务平台,加强与外地服装协会、服装企业、外贸公司的沟通、协作,承接加工、外贸等订单,及时向企业发布;同时将全县服装企业真实信息在网上对外公开发布,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或由协会根据订单要求,组织相应资质的服装加工企业生产。这样不仅可以确保订单能按质按时按量完成,也有利于减少由于企业间相互压价造成的不正当竞争,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更有利于促进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枞阳企业形象。充分利用电子平台,包装、推销枞阳县有一定规模、信誉好、质量高的服装企业,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