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染料商品化、剂型以及染料助剂的竞争力明显落后
我国染料、有机颜料产品在高附加值上的竞争力明显落后于国外公司。一方面,高附加值产品太少,发达国家常常购置我国原染料后进行商品化加工再返销到国内。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国产助剂种类少,新品种少,尤其是环境友好型、高性能和染料助剂十分匮乏,需要依靠进口。
6.产品的应用技术研究和服务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企业专用实验、测试设备的投入和应用研究刚开始起步,达不到下游企业所需的综合应用研究和应用技术服务的要求,难以为印染、油墨、涂料和塑料工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7.连续化程度与自动化控制程度相对较低
染料生产成套技术的优化、系统化和集成化以及在质量和运行稳定性上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公司的染料、有机颜料生产过程普遍实现了自动化,产品收率和质量的稳定性均比我国高,单条生产线的能力也高于国内。我国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在个别产品生产中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大多数企业虽然采用了工艺参数集中显示,但操作控制主要还是采用手动或手动遥控,只有个别企业的个别车间采用DCS集散控制系统。
8.品牌建设薄弱
我国的染料、有机颜料已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但在品牌建设上,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缺少个性化、差异化、高质量、低成本等综合优势,附加值低,新领域染料发展更为薄弱。在国内市场上品牌建设也突显薄弱,高档次、高品质、安全环保、优良应用服务的品牌屈指可数。
9.知识产权状况尚未走向国际化
我国知识产权局目前公布的染料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总数1642件,其中我国申请的发明专利675件,占41%;涉及新结构的专利数为302件,我国占198件,占65%,但约有50%为染料复配,新结构申请仅占约30%。公布的颜料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总数1800件,我国申请850件,占47%;涉及结构的专利51项,我国申请8项,仅占16%。
在美国自1976年至今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涉及染料的专利总数3900件,其中由我国大陆发明的专利仅5件,台湾地区31件;涉及颜料的专利2058件,其中由我国大陆和台湾发明的专利仅各1件。由此可见,我国染料的专利技术尚未走向国际化大舞台。
二、中国染料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染料工业的现状
我国已成为世界染料生产数量、贸易数量和消费数量的第一大国,染料产量约占世界染料总产量的60%。目前我国生产的染料品种大约有600多种,涵盖各大染料类别,能满足国内90%以上市场需求量。我国染料生产量较大的依次是分散染料、活性染料和硫化染料(图2)。"十一五"期间,我国染料的产量和出口数量增速放缓,但染料销售收入以年均6.2%速度增长,说明我国染料工业产品质量在稳步提高。
我国染料工业经过60余年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四大需要,在服装、食品、汽车、建筑物中染料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染料、有机颜料还被广泛地应用到其他工业部门和农业、医疗卫生、照相器材、建筑船舶、信息、国防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但是与先进国家比较,我国染料工业的竞争力还处于弱势地位。
(二)我国社会对染料工业提升的需求
未来五年纺织工业对国内染料的需求会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我国纺织业的稳定发展将会带动对纺织染料消费量增长,根据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到2015年我国纺织纤维的产量将会达到5000万吨以上,染料的年消耗量(加上出口量)将增加到100万吨以上,纺织印染助剂将会超过120万吨。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还对纺织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我国染料品种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当今染料已经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照相器材、电子信息、国防、卫星遥感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2010年产销汽车1800万辆。这么多的汽车都需要漂亮的"外衣"和"内装饰",而制作"外衣"需要高性能有机颜料、制作"内装饰"需要高功能染料,目前调制汽车原装面漆用的有机颜料和内装饰织物着色用的染料几乎全部是国外公司的产品;又如利用染料的光/电或生化性能而开发出的光盘记录用染料、液晶显示器用染料、红外吸收染料、激光染料、太阳能转化染料和荧光探针等,在高技术、能源、国防和医疗等领域内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普遍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也是国民经济相关领域迫切需要的。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及其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按照《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强化技术改造,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产业技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品,促进产业振兴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环保型产品比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2.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标本兼治,既要着力解决当前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产业平稳运行;又要着眼长远,按照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要求,增强发展后劲。
3.坚持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强化技术改造,促进染料产业技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加强关键和前沿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4.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实施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三)发展目标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建成染料强国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和检测设备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和应用技术服务,推动管理和营销模式的现代化,并计划以总量3~3.5%,工业总产值8~10%的增长率发展生产,使染料工业整体水平进入全球前列,初步建成染料工业强国。
2.促进低碳绿色经济、减排总量再降10%
"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发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低资源消耗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到"十二五"末污水排放量和COD削减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降10%,分别占行业总削减量的15%和18%,基本建立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体系。
3.创新高品质产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十二五"期间创制以环保节约型和高性能型染料、有机颜料与助剂为代表的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初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和技术体系。
4.加强研发平台建设,主要企业科研投入达到3%~4%
"十二五"期间主要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中的前三分之一企业)具备加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和产品研发、检测中心完备,拥有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研发投入达到年销售额的3%~4%。
5.大力提高生产率,主企力争劳动生产率翻番
"十二五"期间大力提高生产效率,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的企业劳动生产率争取比2010年翻一番。
四、发展总体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
(一)发展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和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向化工园区内搬迁及必要的合并或联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染料工业园,形成产业集群,促进染料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和提高"三废"治理水平。同时,鼓励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和联盟。
(二)重点发展方向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1)新型活性染料的研制
高性能活性染料的开发成为重点和热点,集中在"五高五低二个一"即高固着率、高色牢度、高提升性、高匀染性、高重现性、低盐染色用、低温染色用、小浴比染色用、短时染色用、湿短蒸轧染用以及依次成功染色用、一浴一步法染色用等新型活性染料的开发,该类染料可适用于具有明显节能减排效果的新染色工艺,如高固着率染色、冷轧堆染色、湿短蒸连续轧染、一次成功染色、小浴比染色、低盐染色、快速染色、混纺织物一浴一步法染色等的需要;对现有染料的产品结构优化也是产品创新不可缺少的部分,必须以生产适销对路的环保节约型染料为重点,确保产品特性符合有关新标准的规范要求。
(2)高性能分散染料的研制
分散染料是产销量最大的一类染料,研究重点集中在"四高三低二个一",即高洗涤牢度、高上染率、高耐晒牢度、高超细旦聚酯纤维、尼龙、氨纶等纤维染色性、易洗涤性、低沾污性、小浴比染色、短时染色以及依次成功染色用、一浴一步法染色应等的新型分散染料的开发,使它们适用于具有显著节能减排效果的新染色工艺,如一次成功染色、气流染色、快速染色、小浴比染色、高色牢度染色、混纺织物一浴一步染色等的需要。
(3)高档有机颜料的研制
高性能有机颜料是指具有优异的颜色牢度,能够在较苛刻的环境条件中使用,同时又具有高附加值(一般是普通有机颜料的5~10倍)。高性能有机颜料的应用领域主要是:a.以汽车原装面漆和修补漆、卷钢涂料等为代表的工业漆;b.以水性油墨为代表的高档油墨;c.高档塑料制品的着色。
此外,电子信息、液晶显像用功能性染料;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着色用高性能颜料,工程塑料也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研究和开发的产品。
(4)数字喷墨印花用染料的研制
数码喷墨印花染料研究及产业化,研发溶解度达到20~30%的高溶解性高强度活性染料、酸性染料和有机颜料,与墨水的生产商一起攻克调制墨水的技术,以适应喷墨印花高强度的需要;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形成大规模产业化,替代环境污染的传统印花产量5%以上,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5)纺织印染助剂的研制
开发适应新型纺织纤维和新型染整技术需要的环保型专用印染助剂,适用于纺织品多样化和不同功能需求是纺织印染助剂在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推行纺织品绿色生产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