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高性能色母粒的开发
"十一五"期间,我国色母粒行业经历了产量翻番、规模扩大、品质提高的长足发展。总量已超过60万吨/年,预计"十二五"期间,色母粒行业仍将以10%的增长速度发展。与我国塑料制品、化纤行业的高速发展相适应。
发展的重点是多功能色母粒、高性能工程塑料、热塑弹性体色母粒、专用牌号大批量色母粒、色母粒用分散剂、添加剂、指定色母粒性能测试标准及检测机构的建立等。
2.实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突破,提升染料工业整体水平
"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开发的高新技术有:催化技术、三氧化硫磺化技术、连续硝化技术、绝热硝化技术、定向氯化技术、组合增效技术、溶剂反应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取代光气等剧毒原料的适用技术等。特别是催化技术,它是目前染料、有机颜料清洁生产工艺中发展最快的绿色制造技术,也是原子经济反应技术,其中包括骨架镍催化加氢还原技术、相转移催化技术、分子筛催化技术、非晶态镍催化技术、金属化合物催化技术、酶催化技术等。
染料、有机颜料生产过程的DCS控制和中间控制对稳定生产、提高质量、节能减排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工艺创新内容。
此外,组合增效技术是高新商品化技术,对染料工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环保适用技术的开发也是染料工业加快适用高新技术的重要内容,如:新型先进环保适用技术有持续高活性铁床技术、树脂吸附技术、渗透膜技术、湿式催化氧化技术、离子交换萃取技术、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生化技术等。
3.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到"十二五"末,我国染料工业保持合理的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形成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满足纺织化学品的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提高染料工业整体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控制水平,强化清洁生产工艺和综合循环利用,使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进而有利于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改变低档同质和低价格竞争,真正实现以优质优价占领市场,逐步提高我国染料市场值占全球总市场值的比例,核心包括两个方向:一是科学控制新增量,即禁止高污染、低能效项目的上马,积极鼓励清洁工艺项目的建设。二是大力改造"存量",即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工艺和装置,积极推动清洁工艺和低能效设备(系统)的节能改造以及能量梯度利用优化。
4.提高产品质量,推进品牌建设
"十二五"期间,染料工业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将成为发展的亮点。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增长方式和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国内品牌体系建设和国际化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坚持走以质取胜、自主创新、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集团,通过国际市场品牌的提升,增强市场控制能力。
5.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促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推广
开展清洁生产主要有三个方面:
(1)针对生产过程中排污量较大的中间体,采用催化技术、相转移催化、三氧化硫磺化等技术替代铁粉还原工艺或硫化碱还原工艺。
(2)开发和采用绿色原料路线,替代三废生成量大、污染严重的原料路线。
(3)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如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萃取与反萃取技术,废硫酸、废碱综合回收利用等,在节约原料和资源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十二五"期间,还将研究建立科学、统一、可操作的统计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节能、节水、减排、循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以及安全生产标准的制定,提升整个染料工业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境保护责任,促进环境保护行动的实施。
6.实施过程控制、中控跟踪和生产装置的优化组合
染料、有机颜料生产过程的DCS控制和中间控制对稳定生产、提高质量、节能减排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生产过程的DCS控制是不容忽视的工艺创新内容,到"十二五"末,磺化、硝化、硝基苯还原等10~15条生产工艺将实现DCS控制。规模以上的企业都将采用液相色谱等仪器进行中间控制,努力作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水源和环境代价来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
7.注重染料以及助剂的精细化研究和商品化研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高品质染料、有机颜料新商品化技术,包括商品化加工设备和商品化工艺技术。在染料后加工过程中,新型的分散技术对改善染料性能、外观及使用都非常有效。它们中的颗粒成型技术、微胶囊和包膜技术等都是非常有前景的染料商品化技术。专用助剂的研究及加和增效技术的研究是商品化加工的软件,商品化加工装备是商品化加工的硬件,需要加大研制力度,解决核心技术。同时,加强推广应用,推动染料工业逐步实现向以精细化加工为主(节能、无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
8.深化应用技术研究,实行差异化技术服务
"十二五"期间,要重视染料、有机颜料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包括聚合物分散剂、有色的有机颜料自身衍生物及无色的表面极性调整剂等专用染料、有机颜料相关助剂与添加剂或表面改性剂。
技术服务将成为企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要重视染料、有机颜料后续应用性能检测与评价,重视应用技术的开发,评价产品内在质量和安全质量,通过核心技术调整,改进产品的应用性能,重视应用技术研究、人才引进和使用,提升应用技术服务水平,这将对染料市场的开拓与产品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通过科技创新,培养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锻炼凝聚一支科技创新队伍,提升技术研究人员的应变能力及研发水平,做好梯队人材培养和储备,为整个工业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基础,逐步实现从跟随性开发发展到原始性创新。
10.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拓展向外发展空间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跨国经营成为我国染料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考虑到我国染料发展现状及环境容量等多方面因素,"十二五"期间要加大谋求海外市场发展的力度,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合资、合作、兼并与收购等资本运作,开拓国际市场并推动本土化进程,实现更多的中国跨国染料公司。
11.加强工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间桥梁与纽带作用,完善行业协会的职能和能力建设,加强行业的管理和引导,加强企业运行情况统计,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开展职业培训,利用网站和刊物,及时将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动态进行发布,宣传和推广成熟、实用的节能减排新技术,促进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五、组织实施、运行机制、配套政策建议
(一)按照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染料企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发展,建成4~6个生产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
(二)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双高"产品和产能过剩新上项目。严格控制非园区新上项目,提高工业准入门槛。
(三)加强创新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染料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工业整体创新能力水平。
(四)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维护品牌经营环境,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五)从提高效率入手,实行国际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全方位提升中国染料工业的管理水平。
(六)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遵守商业道德,诚信经营,公平竞争。
(七)践行"责任关怀",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健康安全及环境表现,树立企业和工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八)鼓励和支持企业资本重组,强强联合,加快实施国际化进程。
(九)中国染料工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积极宣传国家的产业政策,推介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推进品牌建设和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反映工业发展情况和企业诉求,争取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帮助。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