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产业转移大势所趋 化纤将适度调整区域结构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8日

近几年,东部纺织产业受低成本和资源驱动的影响,已开始向中西部调整转移,主要目的是要继续延伸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协调东中西部发展,优化行业区域布局。2005年以来,东部纺织产业实际投资额占行业总投资的比例明显下降,已从2005年的78%下降到2009年的57%;中部比例明显提升,已从26%上升到35%,同时西部地区比例也有所上升。

  目前,我国化纤产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但作为生产资料性产业,化纤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跟随纺织产业的转移而转移,必须科学分析、审慎推进;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特点及不同地区化纤发展的基础、技术、资源、市场、人材等条件,特别是重点考虑严重影响化纤原料的供应问题、运输问题;高度关注纺织产业的区域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化纤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布局的合理优化。

  纺织产业转移大势所趋

  多年来,中国纺织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占我国纺织产业规模85%的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东中西纺织产业区域结构失衡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纺织产业梯度转移的紧迫性。进入21世纪,由于我国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显著,形成资源向大企业、沿海地区和产业集群集中的格局。

  2004年,我国纺织行业排名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21.9%,出口交货值占16.3%;棉纺、毛纺、化纤和纺机制造等行业前50名的企业销售收入分别占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23.6%、40.7%、64.3%和60.1%;东部依然是纺织产业的重点发展地区,仅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福建等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73%的从业人员、82%的销售产值、88%的出口交货值以及超过90%的外商、港澳台资本;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集群、专业城镇也逐步形成,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和竞争力。

  在“江苏模式”、“温州模式”等新经济的带动下,东部沿海地区化纤纺织业迅速崛起,萧山的化纤、绍兴的面料、江阴的毛纺、常熟的羽绒服、东莞的服装等众多产业集群纺织工业产值均超过300亿元,最高的超过1000亿元。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外商投资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纺织业发达地区,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广东、上海等省市纺织行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纺织行业的90%以上。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的发展却相对缓慢,主要纺织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偏低。特别是化纤产量,2008年中西部地区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84%和2.49%,产业区域格局呈现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的失衡局面。

  化纤将适度调整区域结构

  “十二五”时期,根据中国经济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发展,顺应纺织产业向海外和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我国化纤工业要以布局合理化和效率最大化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

  据中国化纤协会介绍,“十二五”我国化纤产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已十分清晰。

  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等优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产品,在时尚品牌、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严格控制常规产能的扩张,并适当地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注重特色集群式发展,发挥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以“发挥优势、积极承接、加强配套、完善体系”为原则,利用产业基础优势发展一批特色产业。

  西部地区以资源市场带动特色化发展,鼓励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与棉纺配套的粘胶、涤纶纤维等项目,形成针对本地市场及中亚、中东市场的化纤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27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