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出口通过就业途径对经济的间接影响也会小于2008年。目前有以下两个因素决定出口危机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将会小一些:首先,我国劳动力供给处于更加紧平衡的状况。1990年后我国出生人口出现了大幅度回落,这使得我国18岁以上劳动力新增人口自2009年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降幅,我国就业目标也更容易完成。2011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5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3%,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3万人,完成全年100万人目标的93%,都明显超出08年上半年的64%和77%的水平;其次,金融危机后,我国内需部门和地区吸收了更多就业人口。如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依赖性强的纺织服装行业为例,今年上半年内销比重达到83%,大幅高于2008年上半年74%的水平,这意味着更多就业人口为内需部门服务。再如随着中西部区域规划大规模实施带来的经济发展,更多农民工开始在内需增长更为强劲的中西部地区就业。
第三,当前无论是企业的产能状况还是库存状态都好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2007-2008年我国诸多重工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状况,这就使得它们难以抵御外部需求的减少,并很快出现效益下滑。然而经历了近三年以来的产能淘汰和重组后,当前产能过剩的状况明显好转。如钢铁行业2008年的产能利用率约为74%,但2011年上半年该比例已达到84%。当前企业的库存状况也好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8月,我国产成品增速达到28.5%,产成品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5.6%,而2011年7月,产成品增速只有22.5%,产成品占总资产的比例只有4.2%。这都意味着即使遇到不利的冲击,企业去库存化的规模和力度都会比较有限,从而不会对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
第四,与2008年同期相比,我国内需部门也有着更强的自主增长动能。伴随着各地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实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今年以来保持着持续平稳增长。当前投资增长动能更强,一旦政府考虑到四季度外部经济开始明显冲击我国出口而会放松当前的紧缩政策时,之前受到较大抑制的投资增长动力将会增强。
当然,尽管此次全球经济二次回落带来的出口冲击小于2008年,但它的负面作用却不小,它将加剧这轮经济调整下滑的幅度,经济增速见底回升的周期也将会延长。出于简单大规模刺激经济会恶化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化问题考虑,政府不大可能出台类似2008年4万亿那样的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复苏将更多依赖已有的内生增长动力,而这必然会造成短时间的经济下滑。
当然,危中有机。从过去30年的改革经验来看,我国政府重大的制度变革总是与压力前行,这次也不会例外。笔者认为,应以农村土地问题为抓手,有效解决城乡土地要素收益分配问题,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激活我国城镇化发展潜力;推进社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国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我国居民消费潜能释放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复苏创造较好的条件。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