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黄士龙:服装企业应从研究消费心理入手提高品牌知名度

来源:中国纺织科技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4日

  撇开日本不说,“韩流”之滚滚而来,并在我国某些区域形成气候,除韩剧的吸引力外,韩国政府政策的支持更是重要推手,文化创新出口,列为贸易的支助产业。韩相关人士在“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激励下,早在2003年韩国的电影、音乐、手机和电子游戏四大行业,就有着二位数的增长,出口额超越了钢铁行业,成功晋升世界文化产业的五大强国。闻听之下,我国同行不知有何感悟。
 
  当然,服装品牌的文化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作为服装消费大国,不妨从研究消费心理入手,设计适合的衣装货品,以创新文化之服装,引导、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这倒不失为服装文化建设的可行之法:脚踏实地。因为,物质生活改善后,文化就成了重要的精神追求,文化是取得成功的表征。具体而言,研究消费对象,强化消费定位,适应细分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品,加强目标消费群的认同感和欣赏性,即特定目标群体文化的研究。如职业群体可分为金领文化、白领文化、蓝领文化等;若再按年龄则又可分成80年代文化、90年代文化等。把适合这些群体的文化元素渗透到品牌文化之中,必将拉近品牌与目标消费群的距离,让消费者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如以休闲服品牌为例,其主力消费群体基本为“80后”、“90后”,所以,诸如“运动”、“街舞”等活力文化元素,自觉地注入到品牌的设计中,以传递和表达该群体的情感需求,使之在消费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即获得某种文化的享受。
 
  其实,国际著名品牌对我国同行已上了多堂“培训教育”。同样的面料,国内企业所出之产品,市场往往难以激起精神层面的浪花,可到了CHANEL、GIOGEOARMANI等品牌,商业裂变效应立马成为销售的数据,其间道理,不言而喻。关键是这些品牌所创导的生活方式、文化品位和高雅情调,已影响和改变了国人的精神追求、欣赏习惯、文化样式,此时物质成了人们享受品牌文化的载体。这种把普通的生活对象转化为成功的创意产业模式,所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和经济效益,是我国服装界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须补充的是,上海已先行一步。8月28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品牌交易中心的正式揭牌,就明确纺织服装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这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值得期待!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58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