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委篇:
王晓春(宁波维科家纺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大赛在流行元素的运用方面有日渐提升的趋势,希望能继续加强。”
建言:部分参赛作品对市场定位把握不准,建议学校加强市场教育。如可以从外销角度谈流行、风格、定位,加强学生对市场方向的把握,作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使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创作作品可以加入文化元素、生活元素,如意大利比较典型的风格就是色彩绚丽、做工精致;法国宫廷文化则强调浪漫、奢华感,考究的花边、上了白色底漆的怀旧风格等等。
此外,大赛定位上应更加细分,这样能更好地选出优秀作品。也可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划分,如根据流行色、流行风格等,这样可以使参赛作品更快地市场化,更快转化为商品。
Jeremy Sunder Iand (Textile Design Associates Jeremy Sund)
“以往对中国面料的印象就是‘复制’,通过参与设计大赛评审,看到了很多很好的原创面料设计,产品的颜色、原料应用有很大进步,让国外的人士了解了中国面料产品。”
建言:参赛作品区分度不高,应寻找一种更好的方式开展现花样设计作品,仅从图纸上很难看出设计者的灵感、想法以及作品用途。作品应多考虑市场的商业价值。参赛作品,尤其是家纺组和服饰组应强调作品设计的用途和设计的市场化。参赛组品颜色系列化,为后续的生产带来方便。
孔祥光(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从作品情况来看,参赛者思想很活跃,创造性在逐步加强。”
建言:设计作品要考虑市场,不然不能叫做商品只能是艺术,工艺美术设计和纺织品设计一定要与市场相结合。对学生来讲,基本功很重要,但也要加强艺术功力。建议下届参赛者标出色卡,使作品更具可操作性,加强作品的生产化。完善大赛的评选制度,创建更加公平、含金量更高的平台。大赛评选分类要更细,品类不一样评分标准也不一样,所以在奖项的设置分类上要更加完善。
Zora BELMEJDOUB GERAULT(法国ESMOD高级时装艺术学院(北京)校长,资深服装设计师)
“我担任过两届大赛的评委,我个人觉得作品商业化产品比较多,而创意性作品少。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创意性作品”
建言:大赛在定位上尚需明确,是挖掘创意能力还是寻找创意,创意和商业是相反的方向,往往追求创意就远离了商业,创意给以后带来市场,而不是目前;大赛需要制定具体的、针对性强的主题,如果参赛者对大赛主题不感兴趣,可以自由主题;提高大赛参与者的门槛,这样能整体提高大赛的水平。除此以外,大赛要对比赛进行方向性的细化,如以家居为主题创意图案,范围太广泛了,家居包括墙纸、地毯、床单、桌布等,方向都是不同的,创意主题需要细化。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