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品牌授权市场
尽管不少企业看好品牌授权在中国的发展潜力,但也有业内人士表达了对目前品牌授权市场不规范的担忧。
唐恒玉曾在北极绒专门负责该品牌的授权业务,并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为北极绒找到了不少合作方,这让他看到了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商机。今年,他从北极绒出来后,开了一家品牌授权的咨询机构,希望在这个市场里分得一杯羹。
但是,身处市场一线的唐恒玉也有许多顾虑。他告诉记者,他接触过很多当事人,大家的心理千奇百怪。一方面,被授权方的短视心理比较严重,有些人看到别人赚钱了,也想找个品牌来“靠靠”,但又不敢大投入,于是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能不能先一个省试一下,或者第一年不付费;也有人先签一个品类,而拿到手后没授权的也照样生产。这样就很难长期合作下去。另一方面,授权方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品牌就是为了赚个轻松钱,在把品牌授权出去后,却不愿意花钱对自己的品牌进行维护,以为凭着以前的代言人形象和投入的广告可以吃一辈子老本。“问题是,十年后或者二十年后呢?当新的品牌崛起后,很可能这些吃老本的品牌已经被消费者忘得差不多了。”唐恒玉不无担心地说。
目前国内服装品牌授权市场的价码还比较混乱,有些品牌每年四五十万元就把自己的授权“贱卖”出去了,有些品牌每年要一二百万元,当然也有非常大牌的价码是一千多万元。
这些差距悬殊的价码其实也隐含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授权品牌方管理水平的差异。据了解,有些品牌基本上就是卖商标,授权业务就那么两个人在做,卖完了事;而有些却有专业的团队,有成熟的后续管控体制,自然价码也高。
据了解,猫人国际正在进行包括家纺、文胸、童装等十个领域的品牌授权业务,他们组建了一个二十多人的团队在运作,其董事长游林对这个业务很看好,不过他对合作方的要求也很高,“必须认同品牌价值,认同品牌的管控体系,有长远规划。”
“被授权的企业,一定要选择好品牌,比如看对方有没有专业团队,观察他们最近一两年的广告宣传力度,去市场终端听听消费者的反映等等。”李光斗对那些意欲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做了如此建议。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