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纺织商会负责人透露,虽然近几年订单转移问题一直存在,但今年的情况尤为严重。主要因为国内劳动力成本刚性增长,棉花等纺织原材料价格过高,不少客商无法承受中国产品的价格上涨,而把大量低档产品的加工生产转移到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亚男进一步指出,2009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波动、贷款利率上调等因素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影响了中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工资成本一直在上涨,工人工资迄今为止上涨了20%。”尹国新说。
而东南亚国家的优势日益突出,成为中国企业不容忽视的强有力的海外竞争对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汇率、出口优惠关税等方面。”纺织商会负责人说。
首先,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2010年10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雇主薪酬负担以中国最高,每人每月达到463美元,明显高于其他亚洲服装生产国家。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250美元~300美元之间,越南和柬埔寨分别是153美元和125美元,孟加拉国最低,只有85美元。除孟加拉国以外,这些国家的工薪水平大概是中国的1/4~2/3。”纺织商会负责人如是说。
其次,这些国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或下跌,或升幅不及中国。“2005年人民币兑美元升了三成,越南的货币同期则累积跌了24%。一升一跌,两者在成本上就出现相当大的差距。印度尼西亚盾则在2008年~2009年期间有比较大的波动,整段期间累积升了8%左右。菲律宾披索的累积升幅跟人民币差不多,有三成二,但是过程中有升有跌,不像人民币只升不跌。”这位负责人指出。
此外,这些国家对出口欧美日等国主要市场有减免关税的优惠政策。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目前被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之中,出口到很多发达国家都可以享受普惠制最惠国待遇。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越南都分别和日本签订了经济合作协议,服装可以免税进入日本,但所用的布料必需是日本或东盟成员国生产的。欧盟甚至允许只需一步加工,将布料在当地制成服装,即可享进口零关税,而不必考虑布料的原产地。“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纺织品进口实行零关税,而韩国、新加坡、中国则征收8%的关税。”尹国新补充道。
纺织商会某负责人还指出,由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目前在纺织服装的供应链方面并不完善,特别是上游的纺、织,以至印、染、漂这些环节都有待发展,服装的品质与中国生产的产品相比,品质要略低一筹。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中国纺织服装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大量熟练的工人、悠久的纺织历史和经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服装生产的质量。因此某些品牌仍然青睐在中国代工生产,例如,在HONEYS北京某专柜中,店员小周告知本报记者:“我们的产品全部产自中国,且以上海、青岛为原产地的产品居多,大多分布在江苏(昆山、宿迁、金坛)、浙江桐乡、天津、广东(东莞)、山东等地。”
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来自欧盟、美国、日本的进口数据显示,虽然中国仍是上述三大市场纺织品服装的第一大供应国,但2011年增长趋势已明显放缓。中国产品占上述三大市场的进口份额同比也出现下降,其中欧盟地区下降了1.7%、美国下降了1%、日本下降了1.9%。
与此同时,欧盟、美国、日本从东南亚、南亚等国的进口增长迅速。今年上半年欧盟从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进口增幅在29.6%~53.4%之间;美国从越南、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柬埔寨进口增速在18%~29%之间;日本从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进口增幅在23%~49%之间。这些国家所占市场份额也有相应提高。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