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年中庆和各种商场打折购物季都暂时告一段落,当我们开心地查看所购之物后才发现手里几乎都是洋品牌。在大商场里,占据在黄金铺位上的大多数都是国外品牌,国外品牌在商场总体的成交额上也遥遥领先于国内品牌,这种状况在国内的中高端百货商场尤为显著。我们那些优秀的国产品牌都去哪儿了?
国产品牌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品牌,其实不仅仅包括中国自己设计和生产的品牌,还包括一些在中国生产的外国品牌,在海外注册的品牌以及一些合资品牌。如果说将中国品牌仅仅定义为中国原创,产权归属中资所有的品牌,那么这个占有比例还会大幅度下降。”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范艳茹
调查:国产品牌多跻身“老字号”商场
为了解国产品牌的入店情况,笔者到北京多家大型百货商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国产品牌多跻身在老牌商场里,如西单商场的三层羊绒卖场全部都是国产品牌,有知名羊绒品牌雪莲羊绒、珍贝羊绒等。服装也多数为国产品牌,如依文男装、顺美男装等。中端商场内的国产品牌服装鞋帽品类约占品牌总量的40%,而化妆品等品类中国品牌占比较低,仅为20%。像赛特购物中心、新光天地、燕莎购物中心等高端商场内,国产品牌更是凤毛麟角。
笔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国产品牌在入驻高端商场时,往往还用英文名字作为品牌名称。
在国瑞城购物中心负2层的红蜻蜓专卖店,笔者发现,除了购物环境比较隐蔽外,店内的女鞋和女包的款式的确不够时尚,难以吸引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而国产羊绒品牌雪莲羊绒和珍贝羊绒的专营店也往往设立在一些人气不够旺或不够显眼的小区街边,以致顾客稀少。
庄胜崇光百货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国产品牌在店内的比重不大,箱包化妆品和户外等高档用品主要以国外品牌为主,时尚服装、运动类服装和家装等品类的占比也不到品牌总量的一半。
营销壁垒:创新、营销意识弱导致“落后挨打”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一些大型商场在进驻品牌时,主要都以国外品牌为主,很多国产品牌在大型商场尤其是高端商场已罕见踪影。很多国产品牌因百货业的高门槛等诸多原因选择自己开自营店而不进入百货商场。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范艳茹表示,目前国产品牌在百货商场内的销售额占比较小,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品牌仍以中档产品和低档产品为主,不少国产品牌定位低,价格也相对便宜。范艳茹说,和国外品牌相比,国产品牌首先在创新意识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不太注重品牌历史和文化内涵;其次也缺乏有力的营销策略。不少国产品牌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新,但仍没有机会进驻大型百货商场,中国品牌的发展在中国市场仍没有达到路路畅通的地步。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表示,很多一线城市都希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商场的发展高端化速度很快,国外品牌因为款式时尚,品质高,底气足,往往容易得到高端商场的入场券,很多大型百货商场对外国品牌是开绿灯的,不收进场费还帮助装修并提供很多便利,相反很多国产品牌要进驻大型百货商场要缴纳很高的进场费。
发展建议:提高品牌认知度
如今商场里品牌同质化严重,人们呼唤有自己设计特点的品牌。消费者在选择品牌和产品时,不仅是选择产品的功能性,更注重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这就要求中国品牌要努力走出自己的设计之路。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