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模型最早发源于欧洲,荷兰语曾将人体模型称为“Manneken”,法语中称其为“Mannequin”,而最早的人体模型产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在哈佛大学人体疲劳实验室开发出原型热效应人体模型,主要用于测试人体耐受性,随后用于测试纺织材料的热属性。随后他们开发出模仿人体的立体金属气缸,那时的人体模型用金属制成,没有头,无肩膀。但内部散热效能与真实人体相差无几。
1942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开发出电镀铜热效应人体模型,随后又开发出改良的人体模型。主要用于测量人体和纺织材料热效应。随后,热辐射和热传输人体模型相继开发出来。上个世纪70年代,法国开发出测量热获得的冷却技术,主要用于测试衣服的保温性能。
衣服的热性能在向人体提供舒适度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错误的衣服性能往往给人带来错误的质量感觉,而更多的时候,穿作者可能被看作具有严重的心理和生理问题。而纺织物的热效应的准确测量对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因此,人类环境改造学意义上的纺织品质量要求就更加重要。它可以让穿者感到产品的亲密性并向消费者提供保护。
正确的分析,深入钻研并客观的评估并选择正确的纺织材料,使之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要求已成为当代纺织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业界必须遵循的国际准则。而印度业界始终认为,只有热效应人体模型才能使他们正确的选择纺织品材料,降低职业性危险发生的频率。对此,他们似乎又显得缺乏灵活性。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