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男装凭借卓越的制造工艺,进驻英国连锁品牌GREENWOODS(格林伍兹)的强大营销网络,取得了骄人的销售业绩;并在英国开设了两家波司登男装专卖店,开创了中国自主品牌专卖店登陆欧洲市场的先河,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制造”向“世界名牌”跃升的典型案例。
在创建海外“根据地”的过程中,坚持本土化管理、本土化经营,先后注册成立波司登(美国)有限公司、波司登(俄罗斯)国际有限公司、俄罗斯波司登?友谊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波司登国际(加拿大)有限公司等海外销售机构,波司登羽绒服成功进入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士、英国等国家。
与之相比,红豆的跨国经营之路则相对曲折,影响也更加深远。
2007年4月,刚刚接手西港特区的时候,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坦承“压力很大”。他设计的“出海”之路,原本只是进驻西港特区,着手海外建厂。本来只想做个“房客”,没想到后来竟然成为整个经济特区的“房东”。
原来西港特区是由江苏无锡三家企业“抱团”投资,项目注册资本八千万元,因为股份相当,在众多决策性问题上,一旦三方意见不一,就争执不下,以致西港特区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如此一来,红豆集团就此被推上前台。一下子从园区客户转为投资主体,如此巨大的角色变迁,仍然令人忐忑。
这是不折不扣的二次创业。
迫在眉睫的就是股权转换。既然接了手,红豆就要话语权。通过股权转换,中方85%的股份归集到红豆旗下,原来的三家股东股份仅保留15%。与此同时,红豆进一步确立了独家经营地位。
其次是找柬埔寨政府要政策。柬埔寨亟待摆脱贫困,对外来投资企业政策尤为优厚。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为了拿到一个具体政策,他们还必须扮演理念“布道者”的角色——这就加大了红豆的负担和隐性成本。在红豆力推之下,无锡市与西哈努克市结成了友好城市。红豆不定期地邀请柬埔寨政府官员尤其是西哈努克市政府官员,到无锡交流学习,甚至培训。用周海江的话说,“先让他们开开眼,让他们理解对我们企业支撑不够,这没办法,只能慢慢推”。
奠基三年多,红豆投资7100多万美元,已经建成西港特区一平方公里核心启动区——相对其他七大境外经贸区进展,红豆以这样一种开创性的操作模式走进柬埔寨,速度堪称惊人。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像南山集团在美国收购销售渠道,以及舒朗在意大利建立设计中心,企业相关负责人只在小范围内提及,而不愿大事张扬。用山东南山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振可的话说,“我觉得,企业还是要先做事,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静水深流。中国服装业的跨国之路,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则是暗潮涌动。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