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涨成本转嫁产品价格
当前,因为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许多出口企业的产品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不少莅临广交会现场的欧洲采购商下单都更加谨慎,企业与采购商多倾向于下3个月以内的短单、小单。
来自希腊的采购商Giorgos Papathanassiou为了买到质优价廉的机电零件,在广交会设展的第一天便拖着皮箱来“扫馆”。但是,参观了一天下来 后,Papathanassiou认为产品的价格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低,而此时希腊国内的经济不景气也使他并不能十分阔绰地“出手”,他决定留待最后一 天才作决定要采购多少。Papathanassiou告诉记者,希腊国内正在遭受的债务危机已使他的公司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
此前,相关分析显示,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正逐步被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例如印度、孟加拉等国家所取代。公司总部在宁波的张思炜告诉记者,他见证 了像宁波这样的沿海企业招工状况最恶劣的一段时期。他说,今年春节过后,工人工资平均上涨了30%,却仍然难以招到拥有熟练技术的工人,而仅在一年前,仅 用2500元左右的价格就能招到一名技术工人。为了规避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张思炜选择把自己的工厂往广西等地迁移,还在越南开设了合资工厂。
“中国制造”优势仍存
不过,郑今明提供了另一种观点:印度的劳动力可以很便宜,有些工厂聘用童工,每个月甚至只需付给5~6美元的工资;而在中国,每个工人平均每月 的工资是500美元。但尽管如此,在他所在的自行车锁具领域,他并未感受到来自印度同行的竞争压力,原因是如今客户并不像早年只是一味追求低廉的价格,对 品质也有了要求。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存在的,他以自己的公司为例,称他们所拥有的完善的销售网络、生产能力和开发团队并不是印度同行能在 一朝一夕取代得了的。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