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预见到了眼下这种局面,国家出台了临时收储政策,宣布从今年9月开始启动棉花收储工作。
“如果不是国家出台收储新政,棉价早就跌破现在的收储价。”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在国家“托底”收储政策影响下,棉价也不会出现大幅度下跌。
但他们同时认为,我国临时收储政策虽然也兼顾了农民、纺织企业的双方利益,但这毕竟是应对棉花市场异常波动的临时举措,“新政”最终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新政”还须“常态化”
今年,新疆棉花产量有望超过30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0%。眼下,新疆各地已进棉花收购旺季,但棉农惜售、企业缓购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业内人士担心,在收储期结束后,棉价仍可能会低于国家收储价,特别是在纺织原料需求不断萎缩的情形下,后市仍不容乐观。因此,收储“新政”还须“常态化”、制度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棉麻公司总经理李诚说,“白色产业”要想走出眼前的困境,需要的是持续、稳定的扶持政策。从长远来看,在收储“常态化”、“制度化”的同时,必须比照粮食直补政策,出台“棉花种植补贴”,此外还需要建立长期、固定的机制,增加科技投入,通过提高单产,来稳定棉花生产。
近年来,新疆棉花平均单产水平徘徊不前,效益提升全靠棉花价格拉动,挖潜、增效的内在动力不足,市场稍有变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就显现出来,大幅度提高棉花单产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