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直认为,从人力成本看,纺织加工制造业向人力资源丰富的内陆地区转移是大势所趋。内陆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及消费市场巨大,可以很好地承接沿海地区纺织服装聚集区的产能。
对于用工问题,赵建河坦言,泉州与内陆地区服装订单对接,对泉州来说是及时雨,因为一旦泉州服装企业的生产订单大量增加,仅靠泉州当地企业是无法按时完成的,而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纺织服装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两地企业合作前景会更加广阔。
服装基地实现竞合
与此同时,泉州与广州、温州以及宁波等纺织服装集群地的竞合战略,更加普遍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宁波、温州和泉州的服装业都以男装为主,三地的服装产业实力都很雄厚。2007年,泉州纺织服装商会组织30位老总考察江浙名企,实现了宁波、温州和泉州三大男装基地的首次高层联动。
随后,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亲自挂帅的考察团来泉走访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为温州加工制造型企业寻求贴牌和代工的机会,推动两地深度合作模式的形成。
而广东服装业前年也组织了超过80人的老板团来访泉州。在品牌转型与外贸危机两大门槛前,国内纺织服装聚集区间的碰撞意义远不止于取长补短,更大范围的合作才刚刚开始。
纺织服装产区间的合作互动给众多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专家指出,产业区域协作,本质上是一种产业链分工的细化。沿海地区的优势在于资讯、技术、资本,适合品牌运作、研发、商业开发环节,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等生产资源要素,适合生产加工环节,二者的合作事实上也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