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权:我认为是运营机制的差异。日本是精细化管理,中国则是粗放式管理。
近年来,日本百货公司重视商品提案能力和每平方米的销售额和利润率。根据日本人消费行为的变化(七十年代重视价格,八十年代重视品质,九十年代重视颜色,2000年以后则重视功能),日本百货公司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始重视从顾客视角的专业服务、重视商品提案能力,以及重视每平方米的销售额和利润率而不是总销售额。
目前,我国百货商店的跑马圈地、二房东、价格战是成长的关键词,处于粗放式的成长阶段。
而日本的百货公司大多数建在地铁边,在盖楼之前选择地点的时候专业团队就已经开始介入,地点的选择并不是老板决定的,是职业经理人决定的,在划这个建筑图的时候职业经理人要开始介入,所有商品结构职业经理人都要全部介入,经过细腻的规划然后开始招商。
日本百货的信条是用最小的面积,最小的功能、风格、价格的重叠度来争取最大的业绩。就是很短的时间补货,用非常小的面积来达到最大化业绩,如果去检查他的卫生纸,只有一个牌子,肥皂只有两个牌子,不希望它们重叠,用这样的方式去规格百货公司是非常精确的。你进去以后假如做的不好,他会给你一年的时间,不让你保底,而让你走路。这是和中国百货公司不一样的。
何俊伟:关于运营机制这个问题比较大,几乎牵涉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的方方面面,我集中来谈谈百货公司的经营理念,其实经营理念也决定了一家百货公司的定位和运作。
虽然百货业起源于欧洲,但是日本将之推到了巅峰并引领了现代百货业的发展,我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日本百货业的经营理念。中国零售商业的变革最早就是引进和学习日本百货业的经营模式,从柜台销售到开架销售、从被动销售到主动销售、从品类柜架到品牌专柜、专区到店中店,都有着日本百货业的影子,并且经历了从形似到神似的发展过程。
尽管如此,我认为目前中国百货业的经营理念还是落后于日本,特别是缺乏创新的人文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百货业崇尚的是对某一群体“生活方式的引领”,而中国百货业仍停留在按消费档次划分“商品的销售”。所以日本百货公司更加注重于购物环境人性化的舒适,而中国百货公司则更加注重促销氛围的营造,其结果是前者产生更多为了逛而购买的顾客,后者则产生更多为了买而去逛的购买者。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