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技术创新不敌应用创新?

来源:中国纺织报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0日

    在他的主导下,以化纤家纺为主打产品的艺之龙,选择了做功能性家纺的产品开发路线:做出了国内第一块永久性阻燃30D艺术窗纱;较早地开发了竹炭与光触媒大提花装饰布及制成品、微胶囊长效型香味系列家纺产品、功能性数码真丝像景画布等具备国内一流水平的产品;被世界领先的阻燃纤维制造商TREVILA授予国内5家可以销售对象中的一家,取得了5项国家专利。可以说,在技术创新上,艺之龙已经走在了同类企业的前头。不过,在其产品实际推广过程中,“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却常常出现,实际销售的数量与期望值相去甚远。

    事实上,有着“叫好不叫座”感触的远非艺之龙一家企业,从事功能性产品开发的纤维企业,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对这些纤维企业来讲,其开发的阻燃、抗静电、吸湿排汗、远红外等功能性产品,具备相关检测报告是必须的,拿到国家几项专利也是常有的事。但与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本应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的是:他们的产品往往难以成功推向终端市场,下游企业要么不知道国内也能生产这种产品,要么对于一些纯技术类的检测报告并不敢兴趣,也不想花精力理解并开发相应品种。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要改变这种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不对称的现状,就需要上下游在加强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兼具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产品。以化纤家纺产品为例,产品设计需要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综合化,通过技术创新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则,通过应用、艺术创新符合人的审美要求及个性化方向。

    寻找直指消费者内心的路径

    姚雨峰向记者描述了公司功能性产品的推广过程:起初美国客户只订购观感类似但价格远低于美国市场的窗帘产品,对企业独有的、高出普通产品价格30%的功能性产品并不看好。但最近,公司开发的香味系列产品经客户建议,与狗窝布结合开发后市场反映良好,终于为功能性产品的推广迎来了转机。他们从这件事上总结出的经验是:企业搞产品开发绝非纯粹做科研,要像史蒂芬·乔布斯和苹果公司一贯坚持的那样:“摒弃繁杂的技术路线,寻找打动消费者内心的最直接路径。”

    这一经验同样适用于纤维企业推广新产品。记者注意到,部分企业介绍纤维新产品,不论听众是下游面料企业人士、服装设计师,抑或是纤维企业同行,他们始终以同一种模板、同一种语调重复着纤维具有的特性,并通过十分专业的数据、采用的装备类型、工艺参数等加以佐证,收效甚微;另有少数企业,则能够结合不同场合的不同需求,为听众量身定制推广方案,便于下游理解与接受。比如推广阻燃产品,直接通过燃烧演示,比一连串的专业叙述更能获得下游认可。此外,包括具有高度规模化特征的大型纺织装备,今后的自主创新与改造,也要在工艺技术的支撑下,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根据大众接受能力及个性化细节,在设备包装、外观等方面,融入设计艺术。

    在化纤等纺织原料-纺织-服装这一产业链上,越往下游走,劳动密集型特征体现的逐渐明显;而越向上游走,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越多一些。这是由产业链各环节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是长期存在的客观情况。因此,要求纤维企业完全掌握艺术创新,或要求面料、服装企业绝对理解技术创新,都不现实。比较合理的做法是,产业链各环节首先都需要深刻理解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环节间的有机融合,达到将二者统一后呈现给最终用户的目的。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104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