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的问题
(一)干茧部分指标较去年有一定下滑。夏季、正秋季蚕饲养期间持续的高温、少雨极端天气气候,严重影响了桑叶产量,缩短了夏蚕的饲养周期;春季、晚秋季蚕饲养期间持续的低温、多雨的极端天气气候,对全市蚕茧的整体质量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在晚秋季节,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下对收购蚕茧在储存过程中的影响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解舒率、上车率等几个影响蚕茧等级的关键指标上,解舒率同比下降1.51%,上车率同比下降0.43%。
(二)受到干茧价格高位运行的利润驱使,局部区县交界地区、省市交汇地域,出现了茧贩子走村入户流动收茧的情况,对当地蚕茧收购市场的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上半年干茧市场价格的持续攀升,鲜茧收购价格增加存在滞后性的影响,表现出蚕茧收购环节的高利润,吸引了一些非法收购商进入蚕茧收购市场。在市内铜梁、合川,市外巫溪、巫山与湖北交界等地区存在鲜茧被茧贩子抢收的情况,造成局部价格高位,引起市场收购秩序混乱。
(三)干茧、生丝市场行情的大幅度波动,对整个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是对丝绸后加工企业正常生产和资金供应带来巨大压力,其次是对蚕桑生产的稳定、有序发展构成较大挑战。上半年生丝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上涨,带动干茧销售价格的一路上扬,涨幅超过生丝,造成中间环节价格畸形,使缫丝织绸企业资金压力增大。下半年干茧、丝绸及其制成品在猛烈上涨之后逐步走入价格下滑通道,生丝的销售价格逐步由最高位的42万/吨下降到年底的28-30万/吨,干茧高位价格的市场挂牌价也凸显出有价无市的特征,对产业各个环节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都难以消化,缫丝织绸企业产品库存严重,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行情传导到蚕桑产业又曾放大效应,进而影响到蚕桑基础的稳定。
四、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茧丝绸市场秩序,排除外因对茧丝绸市场的操控,避免价格的剧烈波动,影响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出台蚕桑生产应对突发气候、自然灾害的政府补贴、救助制度,形成常态化的政策体系。
(三)推广标准化的蚕桑生产、鲜茧收购、干茧收烘的技术体系,从最大限度上避免人为、机械等因素对干茧质量的损害,保存鲜茧和干茧的质量。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