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下降致订单缩水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金融危机后的这一波人力成本上涨,使得国内纺织纺织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减弱,不少服装企业的订单开始降温。
“现在,我们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与国内厂家的竞争,而是与东南亚新兴国家的较量。去年,我们做了628万条裤子,今年的产能估计只有530万条左右,下降的幅度近20%,明年可能还要继续减少。”俞学谊告诉记者。
据悉,这两年来,印度、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发展的服装纺织业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在上述国家的纺织服装企业中,他们普通工人的月薪约100美元(约合631元人民币),而浙江的很多服装企业,它们普通职工的月薪就达到了3000元,再加上服装企业为职工购买的保险,以及吃、住、交通等费用,实际人力成本约3500元/月。因此,印度、越南等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对我国纺织业构成巨大挑战。
俞学谊称,就质量而言,国内服装企业的产品要优于印度、越南等国的服装企业的产品。但对于大众服饰商品而言,质量差异其实不是很明显,欧美客户也不太在意。所以,一部分欧美客户就把订单委托给东南亚国家的服装企业;而一些工艺复杂,档次较高的订单,则只能交给国内服装厂商。
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11年1月至8月,美国从孟加拉、越南、印尼累计进口棉制品量同比分别增加了3.35%、0.97%和2.45%,而从中国累计进口的棉制品数量同比缩减了16.61%。
除了南亚新兴市场带来的冲击波外,近几个月来,欧美国家经济频频出现利空消息,使得浙江很多的服装企业雪上加霜。
记者采访汉颖绣品服饰有限公司时,该公司副总经理姚其军称:“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感受是,当年10月份之后形势不太好,但进入2009年后经济就很快回暖;今年9月份之前,我们公司的海外订单还好,但进入10月份开始,订单开始减少,这段时间的感受更为明显,撤单时有发生。今天上午开会的时候,有几个欧美的订单又取消了。”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