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评述:年末的几个月,由美国债务危机引发的欧美消费市场的疲软影响到了各大纺织品出口国的订单情况。订单减少、价格压低已成为欧美纺织服装市场的共性特征。在今年11月举办的11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参展归来的纺织服装企业普遍感叹,欧美市场的光景已大不如前,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差。而对出口走势的悲观情绪还在东南亚各国蔓延开来,各纺织业决策人纷纷调降对2011年整体的出口预期。即便是上半年风头正劲的孟加拉和越南纺织业者如今的态度也颇为保守,欧美市场的急转直下让他们不得不将今年出口增幅下调至10%以下。
  出口优势蜕变
  事件回眸:
  成本竞争力削弱
  惊变指数:★★★☆☆
  今年以来,东南亚各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订单争夺已逐渐白日化。虽然我国仍占据着东南亚地区纺织服装业的霸主地位。不过,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来自欧美市场的订单转向如柬埔寨和越南等劳动力薪酬更低的经济体。目前,我国一家中型纺织出口企业工人的薪资水平约为100元/天,熟练工种能达到150元/天。而东盟国家中,制造业劳动力时薪最高的新加坡为62.4元/小时,其次是马来西亚31.8元/小时,泰国11.7元/小时,制造业劳动力时薪最少的印尼,为4.5元/小时。中国劳动力薪资的大幅上扬,使得原本同处于原料价格上涨背景下的孟加拉、越南、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更具低成本竞争力。  
  记者评述:当全球纺织服装业者将目光都锁定在越南、孟加拉等劳动力成本优势凸显的东南亚国家时,制造成本似乎成为衡量纺织业竞争力的唯一标尺。然而,近期欧美终端消费市场的愈发疲软却使业界意识到,较少成本投入的低价产品并不是唤醒行业活力的“灵丹妙药”。当前,各国纺织服装产业都会受到经济、财政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生产效率和稳定供货才是衡量制造商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准。退一步看,即便东南亚国家凭借廉价劳动成本的优势已成为中国较强的竞争对手。但可以预见的是,受纺织服装产业链尚不健全,尤其是受产品设计、印染、后整理等主要工艺水平不高的限制,未来几年东南亚各国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仍无法赶超我国。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