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棉价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2011年全球棉花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680万吨,而需求量稳中有降,在2420万吨左右,供过于求,导致外棉价格大幅下跌,同时明显低于国内棉价;二是国内棉花丰收,需求与上年相比略有减少,供需缺口缩小;三是欧美市场不景气,棉纺织品需求缩减,国内纺织企业外贸订单减少,生产经营困难,棉纱价格难以提升;四是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升,棉纺织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下降,外贸订单向东南亚一些低成本国家转移;五是2011年新棉上市以来,棉籽价格大幅下滑,在0.85-1.30元/斤之间徘徊,平均价格在1.00元/斤左右,与上年度平均价格1.80元/斤相比,下滑了0.80元/斤,跌幅44%。据测算,在皮棉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棉籽价格每斤下跌0.10元,籽棉收购价格每斤就要下调0.06元左右,也就是说,与上年相比因棉籽价格下跌就造成籽棉收购价格下滑0.50元/斤左右。
五、植棉收益减少
据统计,2011年德州市植棉成本上升,机耕、种子、化肥、农药等直接成本(不包括人工)达480元/亩,包地费平均450元/亩,雇人拾棉费用由2010年平均0.50元/斤上涨到2011年0.80元/斤左右,亩均380元左右。若按亩产籽棉470斤、平均售价3.80元/斤计算,亩产值1786元,若按农民种自己的土地、自己拾棉花计算,不包括人工费,扣除直接种植成本480元/亩,亩收益1306元。若按租地、雇人拾棉花计算,亩成本已达1310元左右,亩收益仅有476元。
与种植粮食相比,种粮有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2011年德州市每亩共计补贴98元;种棉政府补贴少,种棉仅有每亩15元的良种补贴,没有种棉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现在种粮食从种到收基本实现机械化,用工大大减少,省下来的时间外出打工,月收入最低一两千元,高的达到三四千元,远比种棉花挣钱多、来钱快。现在农民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不意愿种棉花。据调查,由于2011年棉价偏低,不少棉农表示明年不种或少种棉花,预计2012年德州市植棉面积将减少20%以上。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