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多重风险和挑战,在上游纺织行业受到了来自原料价格波动、出口市场乏力等多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凭借着这几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整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全行业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2012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更为关键的一年。然而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异常动荡、债务危机的持续发作以及国内经济的不稳定等复杂的经济环境,我国纺机行业是否做好了准备?2012年是否还能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十二五”规划中的产业攻关项目能否如期进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
记者: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极为不平静的一年。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国内金融政策的收紧、原料价格的大幅波动让纺织行业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年。那么,您如何评价“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纺机行业呢?
王树田:受纺织行业市场需求放缓的影响,纺机行业2011年的销售与2010年相比确实逊色了一些,反映到企业层面就是订单有所减少,推迟提货现象时有发生,但这一切都没影响到纺机行业的总体经济运行态势,全行业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纺机市场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纺机设备销售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以及大容量纺机装备销量大幅增长,比如清梳联、紧密纺、带集体落纱的细纱机长车以及经编机等销售都非常好。设备需求的变化直接反映出我国纺织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方向。当然,这也是目前纺织行业受困于人工成本、原料成本上升的必然选择。纺织企业使用高速、智能化以及大容量纺机装备就可以减少用工,提高效率;同时,鉴于目前全球棉花等原料不足的现状,要充分利用好纤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就必须要上高档设备。
总的来看,2011年的纺机市场尽管有波动,但整体发展紧扣纺织行业产业升级这条主线。这也充分说明近几年来纺机行业技术攻关、产品创新是卓有成效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是能够充分满足纺织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需求的,也标志着纺机行业正在从原来的以价格低廉为特征向以技术先进为特征方向转变。
记者:2011年初,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发布了《纺织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一年过去了,《指导意见》中的纺机项目进展情况如何?
王树田: 2011年,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广泛地在行业企业中宣传了《纺织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性意见》的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其中包括重点发展8类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50项纺织机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推广7个领域中的38项纺织机械先进适用产品和技术,即“50+38”项目。“50+38”项目既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既有发展的前瞻性又不脱离实际。每个企业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项目,参与到“十二五”项目的实施中来。针对“50+38”项目,中国纺机协会已经分门别类地以不同形式组织相关企业进行攻关,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行业发展状况,争取国家政策支持。2011年,纺机行业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到“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示范工程中,并将得到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经有两个“数控一代”纺机设备重点项目启动,这两个项目与“50+38”项目相互吻合。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纺机行业被列入到国家“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示范工程”。“数控一代”是否标志着纺机行业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纺机行业如何具体落实这项工作?
王树田:近两年来,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纺织企业对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追求,纺织业对数控设备的需求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而正是市场的需求告诉我们以“数控一代”为标志的纺织机械时代已经到来。2011年,纺机行业率先启动的是“数控一代”苎麻机械项目。一直以来,万锭用工高达500人的问题严重地困扰着我国苎麻行业的发展,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从先进工艺和高效装备入手。经过细致深入的调研之后,我们认为把“数控一代”纺机产品选定在麻纺设备项目上对于整个纺织行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个项目开发成功后,不仅可将麻纺设备的万锭用工减少到300人,而且意味着麻纺资源可以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利用,进而激发农民种麻的积极性,扩大纺织用天然纤维的原料种类。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