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标准有差异?
事实上,除了标签标识与实际不符以外,H&M 两年前还身陷“PH 值超标”事件。2010年6月,上海市质监局曾发布公告称,H&M一款针织T 恤衫的PH 值为8.5,而根据国内GB18401-2003标准,纺织类产品PH 值要求在4.0-7.5之间,H&M 明显超标。
“国内外标准有时会存在偏差。去年国内PH 值检测标准重调后,8.5这个检测值就是符合标准的。”傅霞容向导报记者解释说。
傅霞容所说的“标准重调”,指的是2011年1月14日中国发布的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该规范原定于2011年8月实施,后来延至2012年8月1日,届时将取代目前实施的GB18401-2003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范中将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的PH 值范围 ,由过 去的 4.0-7.5 修改为4.0-8.5。一位业内人士向导报记者介绍,由于服装在生产过程中常采用些酸性或碱性化学物质,其残留物可能会对人体皮肤有刺激作用,因此需检测PH 值。“对衣物进行水洗之后,一般都能很好地改善PH 值。考虑到我国水质情况和资源节约等有关要求,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新标准适当放宽了pH 范围。”上述人士称。不过就在去年11月,武汉市工商局公布的抽检不合格商品名单显示,一款H&M 的男士休闲裤PH 值为9.2,依照新标准仍高出0.7。
质量管控的挑战
屡陷质量问题却又依然风靡全球的H&M、ZARA 等品牌均是“快时尚”的代表。
“快时尚”也称“麦时尚”(Mc-Fashion),是英国《卫报》创造的一个新词,其前缀Mc取自快餐文化的创始者McDonald"s(麦当劳),寓意为拥有麦当劳式快速及有价格亲和力的大众时尚。
“快时尚”品牌的商业模式向来是业内专家研究分析、国内服装企业争相效仿的对象。
以西班牙的ZARA 为例,一件衣服从设计、生产、到上架,ZARA可以做到在15天内完成,这个故事曾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ZARA的15天神话”。这件新衣服随后将在72小时内抵达全球各家店面。而H&M 的产品从设计到销售的全过程也仅需20天。
据了解,H&M、ZARA 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协作厂商进行OEM 代工生产。基于成本考虑,他们还将大多数的生产放在亚洲。
在频发质量事件后,“快时尚”品牌的经营模式屡受质疑。尤其对于OEM 产品,在出货速度提高的同时,也给质量管控环节带来极大挑战。是否由于对代工工厂把控不严而导致质量问题?H&M 方面对此予以否认。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