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是几年才更新一批工人,现在几乎不到两年就重换一批。”三叔说,除了冷藏、铸造、建筑等行业分流了一部分劳动力外,城里的超市、饭店等服务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
三叔的工厂相比较同行做得还算不错,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几家同类型的企业由于各种因素已悄然消失。“前两年有个熟人也想做,找我咨询,后来因为拿不到订单直接打消了念头。”近两年,三叔也感觉到了订单数量在变化。
“因为合作不错,有固定的十多家客户给我们订单,所以没出现过订单不接茬儿的情况,但这两年明显感觉各家客户的订单在减少。”三叔说,同行中的个别小厂子一度出现订单接不上的情况,于是就给工人放假,订单来了,再把人招回来,长期下去买卖就做不成了。
选择转产
青睐技术资金密集行业
“以前干纺织时需要40多个工人,现在的一线工人也就十多名。”
三叔关注新闻,一直订阅报纸,学会上网后便在网上看新闻,他说,市里的纺织品主要是出口,国外经济不好,对整个行业有影响,自己的业务虽小,也能感觉到。
“从2010年开始,虽然还是以出口订单为主,但国内订单跟以前相比有明显增加。”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丰台区木樨园附近的市场新增了一家毛巾销售店,除东北的市场,三叔的厂子也加量为这两家店供货。
“你说人口红利还能保持多久,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有没有发展前景?”三叔对此很困惑。他估计,整个纺织行业的利润仅在3%-5%之间,纺织环节的利润少于印染环节。由于在银行工作过,三叔前年被推选为村里的会计,忙着厂里事情的同时兼顾着村里一些项目的账目核算。三叔说,如果再年轻十来岁的话或许会考察下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研究转产的问题。
考虑转产的并非三叔一人。表哥就成功地将产业从纺织行业中转型出来。
表哥与三叔几乎同时建厂,两家业务虽不同,但均位于纺织行业的产业链中。表哥工厂的业务主要是织毛巾,属于缝纫加工业务的前一个环节。“2000年左右,大型毛巾厂的出口订单很多,他们自己做不完,就发展加工户,将一部分织毛巾的业务分发给下面的加工户,我们就属于其中一户。”表哥说。
但随后几年招工难问题日渐严重,表哥的压力逐渐加大。三叔跟表哥见面时经常会聊到招工难问题。“纺织工人越来越难找,当初跟我们一起织毛巾的其他厂,大部分都不干了。”表哥认为转产势在必行。
经过考察和研究,2008年,年近40岁的表哥毅然放弃纺织业,将产业转向生产密封材料。“选这个行业主要是因为用人少,好招工。”表哥解释。
密封材料主要用在各种机械设备上,用三叔的话说这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大,利润高,使用的劳动力也少,相比纺织行业需要更大的前期资金来购置生产设备。”三叔说。
经过无数次出差、找客户,厂子已顺利运营。表哥不必再担心用工荒的问题,他雇用了一个这方面的技术人员指导工人,“以前干纺织时需要40多个工人,现在的一线工人也就十多名。”表哥说,工人学会设备的简单操作后就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种了一辈子田的舅妈经过学习后也能成为表哥的储备力量。
注:文中小凤、小萌为化名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