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李陵申畅谈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4日

去年中德论坛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同样的谈判和美国无纺布协会主席进行得也相当顺利,但是到最后美国企业也未能达成中国之行,原因是他“说服不了董事会”。

美国企业认为,他们没有责任和义务来培训自己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交流是双向的,我们除了能“推销”完全开放的市场和逐渐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其他几乎没有什么可让对方参考,这对于唯恐技术流失的外方,吸引力自然不大。

现在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如同以前的汽车行业。欧洲最先带着抵触进入中国,技术公开化的同时,也享受了先到先得的市场份额。相互开放一定是今后的趋势,那种“只占用你的市场,却不培育你的技术、不锻炼你的队伍”的想法是狭隘的。

技术跨界“自给自足”

记者:如何与化纤、纺机行业协同提高产业质量和市场拓展能力?

李陵申:

为了避免外行管理内行,个别应用领域成立了分会。分会职能类似于国家科技创新联盟,侧重于该领域的共性技术交流,企业之间针对相关技术的沟通是无障碍的。

说到产业用纺织品技术进步,不得不归功于产业链上游的纤维技术革命。原先高性能纤维全靠进口,国产化率提高之后有效控制了成本。当然,产业用纺织品对国产高性能纤维的大量使用,也反过来带动了纤维产业的更快发展。

产品的技术水平提升有赖于设备水平。纺机企业越来越多地投身于产业用纺织品专用设备研发,看准的就是单台贡献率高、投资回报率可观。不少纺机企业愿意成为我们的会员,强调基于下游的研发,从而也派生出一种跨界现象:企业为调试设备而生产的非织造布,在市场上卖得挺好。因为不停地研发、生产、调试,这些企业永远站在设备和产品的技术高点;可是这样一来谁也不敢买他的设备了,因为永远也敢不上他的研发速度。

“年轻”的优势与劣势

优化人才结构和培养机制

记者: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冲破人才制约的途径是什么?

李陵申:

不仅行业是年轻的,企业是年轻的,协会也是年轻的。我们在梳理协会内部人才结构时可喜地发现,“高学历”和“年轻化”都是值得标榜的指标。但是,年轻的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练内功是接下来相当紧迫的课题。

产业用纺织品不同于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涉及技术领域的东西非常多,跨界属性明显,在技术培训、标准制订、项目评审和推荐上尤其突出。提高协会服务水平,首先要对自身进行检视。为行业培训的同时,也要强化对自身培训。

产业用纺织品企业一般用工100~200人,产值1亿~2亿元,在产值率和附加值高的同时,操作难度对员工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专业院校培养产业用纺织品专门人才拢共没有多长时间,院校本身的经验不足制约着人才的综合使用效果。因此重点应该放在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常说某个企业是某个领域的“黄埔军校”,正是企业内部教育成果的典型刻画。“师傅带徒弟”在这个行业非常普遍,也非常实用。

差别化服务的“追逐效应”

记者:作为增强服务功能的主体,协会的理想蓝图是什么?

李陵申:

从收缴会费这项指标来看,去年协会完成得相当不错。这里面有一个追逐与被追逐的概念。协会如果扮演追逐会员缴纳会费的角色,往往事与愿违;反过来如果把重点放在思考如何通过服务为会员创造价值,被追逐的情形就会发生。

在会员架构图中,收缴会费的多寡不是以企业大小来区分。有小企业自愿多交会费的,也有大企业甘当普通会员的。一些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小企业长期占据着副会长单位的席位,因为他们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

产业集群是一个特例,它本身是试点单位,我们有义务保护集群内部龙头企业的知识外溢和传导作用,因此将会员划分为直管会员和集群会员,在服务内容上形成差别化。

向上争取政策,向下拓展应用,都在我们的服务范畴,选择的自由度掌握在会员手中。眼下我们最大的理想是达成上下游企业的“点对点”衔接。经过前期努力,让应用领域知道我们的存在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形成有效的“联合机制”。

如果可以做到,那么所谓追逐,就是“走着追”和“跑着追”的区别了。

效益出自意想不到的细节

管理出效益不亚于技术

记者:龙头骨干企业的管理示范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

李陵申:

我比较关注合资企业对行业活动的介入,如参与标准制定、论坛讨论、管理示范等,发现和树立一些样本。比如在过去的想象中,土工企业的卫生条件一定很差,因为它们的最终产品都用在看不见的地方。可是在珠海先科的车间、厂房里,感受到的是清洁。这家荷兰投建在国内的企业,用精细化管理理念造就了产品的精细化。

我们的企业,不是这里差一点点,就是那里差一点点,到最后就差出一大截。拿“清洁”这一点来讲,并不只是工作环境问题。油污沾到织布上不仅影响印染效果,土工材料还会因此发生强力变化。所以说,管理出来的效益不亚于技术创造的效益。

贯彻“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管理提升。今年我们会把“管理”纳入协会培训体系,难度是行业跨度较大,像医用纺织品企业里连工人都是大学生,而土工企业大量充斥着农民工,培训需求自然是千差万别。此外,企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上市培训、技术创新培训、标准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回收再利用的多重效益

记者:如何理解“回收再利用纤维”的前景?

李陵申:

仔细琢磨这是两个概念,但纤维回收后的用途主要集中在产业用纺织品。

首先,专用纤维回收技术目前比较可行的是高温滤袋,因为它使用周期短,2~3年就报废了,打碎后做成高温填充材料,能够再次利用原有纤维的功能属性,很多企业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使用寿命在20~30年的风电装置,过早考虑回收就不太现实。

其次,一般纤维回收要有所区别,废旧服装存在二次污染,但原棉较少隐患。像安徽华茂的精梳落棉回收就属于清洁回收方式的一种。虽然精梳落棉纤维短,但他们将其做成纯棉水刺无纺布全部用于出口,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原来企业每年产生的600吨废旧精梳落棉,常常被购买者买走掺入新棉再卖给企业。

增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调结构不是绝对优化

记者:产业用纺织品在纺织行业调结构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陵申:

对于纺织行业来讲,调结构意味着将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提高。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讲,调结构是自身优化的过程。

增长和发展是两个概念,增长是跟自己比,发展是跟别人比。说我们的赢利能力不强,不是跟服装、家纺行业比,而是跟国外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比较的结果。

增长率提高,不代表一定缩小发展差距,相反差距可能在拉大。如何在增长中求发展,需要企业的自我奋进,也需要适度的外界刺激。也许别人来建一个10亿产能的厂,意味着我们要关掉20个小厂,但用市场换技术获得的是永续发展动力。

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领一批小企业共同做大市场。不同类型的企业一定是常态分布,最后生存下来的是最大的企业和最专的企业。高端产品需要有人做,不影响安全健康和关键功能的中低端产品同样有自己的使用人群。

归根结底,调结构是朝着优化自身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绝对优化。

谈发展不能怨天尤人

记者:制约行业发展效率的瓶颈因素是什么?

李陵申:

产品走到应用领域需要层层检视:工程设计过关了,质量不一定合格;质量过关了,品牌知名度不一定够大;品牌创出来了,能不能拿到欧标、美标认证也是个未知数……企业解决了自身问题,还要克服应用领域的惯性。尤其是医用纺织品,任何使用上的疏忽都会牵扯出医患矛盾甚至法律争端。

从自身来看,我们在研发水平和创新力度上“英雄气短”。14家产业用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比重1%,比发达国家不计成本的创新投入相去甚远。在国外,创新项目研发3~5年以失败告终的情况很普遍,但是企业都自觉保持一定的创新力度。龙头企业固然有责任发挥创新的骨干和平台作用,但一个国家的产业进步一定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目前,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产业创新联盟、技术专项都有5%~10%的政府资金参与。眼下正在申报的200多个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产业用纺织品占1/5,而且产业用纺织品、化纤、纺机的通过率是最高的。上项目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最好已经开工30%,厂房、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基本到位,即使国家不拨款,企业也能自行运作。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56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