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宁公司高管纷纷离巢,其国际化之路也被众人密切关注时,2011年12月15日,位于美国洛杉矶大型商场的匹克专卖店正式启动,近300平方米的卖场宣告匹克产品国际化正式迈开一步。
实际上,刚刚过去的2011年被匹克认为是国际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2011年2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成立子公司,年末旗舰店正式启动试运营。
除李宁、匹克以外,宣布国际化策略的还有其他中国服装品牌,这条国际化之路是坦途还是坎坷?北京联合时代顾问咨询公司首席顾问杨大筠认为,需考量多种因素,“中国的品牌真正走国际化,是时候吗?我认为,不能用‘时候’去衡量,我们有很多企业到国外去做时装秀,去国外做宣传,我不认为这样就会被西方人接受”,应先建立强势品牌从而建立商业帝国。
品牌传递需创始人DNA沉淀
杨大筠认为,李宁是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有着典型意义的那一枚,“李宁公司最大的问题,是高速发展的同时,李宁作为创始人DNA还没有沉淀就开始被边缘化”。
“众所周知,李宁公司现在状况不是太好。”杨大筠说,“2011年1~10月与2010年净利润相比下滑了23%。”杨大筠认为,“所有体育用品都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李宁品牌注定是本土的,代表着本土的价值观,但是李宁在2003年开始走国际化的路线。国际化,你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因为你改变不了你的出身,它的广告宣传、品牌包装,用国外的品牌包装自己的品牌价值和文化,模仿耐克和阿迪,同时把李宁本人的价值边缘化。”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