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企业中,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出口增速回落主要原因的比例为57.9%,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成本上升并列为第二大原因,占比都是51.3%,再次是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占比为38.2%;中型企业中,认为国际经济增长放缓是出口回落的最主要原因,占比达到60%,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成本上升并列为第二大原因,占比都是42.5%,再次是人民币升值,占比为40%;大型企业中,认为国际经济增长放缓是出口回落的最主要原因,占比达到62.5%,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第二大原因,占比达到50%,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成本上升为第三大原因,占比为37.5%,再次是人民币升值,占比为25%。由此可见,不同规模企业对原因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大中型企业更多认为市场需求因素对出口的影响较大;小型企业则更多关注人民币升值因素的影响。从不同地区的企业来看,珠三角地区企业把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作为出口增速回落原因的比重排在各种因素的第一位;长三角地区企业选择的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
对于出口成本,22%的企业认为大幅度上升(增长20%以上),54.5%的企业认为有所上升(5%—19%),17.9%的企业认为基本持平(-4%—4%),4.9%的企业认为有所下降(-5%—-19%),0.8%的企业认为大幅度下降(-20%以上)。可以看出,75%左右的企业认为,出口成本上升了。
小型企业中,出口成本大幅上升的比例达到26.3%,有所上升的比例达到53.9%;中型企业中,出口成本大幅上升的比例达到15.4%,有所上升的比例达到53.8%;大型企业中,出口成本大幅上升的比例为12.5%,有所上升的比例达到62.5%。从各地区企业来看,长三角和其他地区企业对成本上升的反映更为强烈。
四、应对措施
(一)企业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面临不利形势,出口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中,开发新产品名列首位,占比达到50%,其次是开拓新的国际市场、转向内销、减产、降价、裁员、其他,占比分别是48.4%、33.9%、16.9%、11.3%、9.7%、4.8%。因此,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转向内销成为企业应对不利形势的最主要措施,占比均超过30%。
其中,小型企业将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作为首要的应对措施,占比为53.9%,其次是开发新产品和转向内销,占比分别为42.1%、34.2%;中型企业将开发新产品作为首要的应对措施,占比为67.5%,其次是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和转向内销,占比分别为40%、37.5%;大型企业将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并列作为首要的应对措施,占比均为37.5%,其次将降价和减产并列作为第二位的应对措施,占比均为25%。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地区准备采取减产和裁员的企业比例高于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今后一段时期,珠三角地区将出现较大的裁员潮,给中西部地区带来较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
(二)企业认为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接受调查的企业认为,政府当务之急最首要的是稳定人民币汇率,占比达到58.9%,其次是稳定物价,占比达到39.5%,再次是抑制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占比达到33.1%,增加政策性金融贷款、加快出口退税依次名列第四、第五。
对于小型企业,稳定人民币汇率成为首位,其比例达到59.2%,稳定物价成为第二位的措施,占比达到40.8%,接下来依次是抑制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加快出口退税、增加政策性金融贷款,占比都在25%及以上;对于中型企业,稳定人民币汇率是首要措施,占比达到55%,其次是抑制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占比达到40%,再次是稳定物价,占比达到37.5%,接下来依次是反对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增加政策性金融贷款和增加对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对于大型企业,稳定人民币汇率也是最主要的应对措施,占比达到75%,其次是抑制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占比达到50%,稳定物价、加快出口退税成为第三位、第四位的应对措施,占比分别达到37.5%、25%。分地区来看,珠三角地区企业希望政府更多提供政策性金融贷款支持和稳定物价的呼声明显高于长三角和其他地区企业。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