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公布近一个月。经过充分预热,规划的正式出台颇有验证前期猜测的味道。多数企业在仔细阅读并研究了规划内容之后,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感受:之前发现的机遇将成为更大的机遇,之前担忧的问题将随着规划目标的落实而逐步缓解。信心和期许基本上不需要过多渲染,企业早已在各自领域里“春江水暖鸭先知”;疑虑和担忧却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因为企业才是推动规划目标实现的主体。更多的技术难题和实施细节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需要在践行规划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有序发展的市场新秩序
□杭州萧山航民非织造布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德泉
综观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规划,看到该产业前5年以19%的平均增长速度在发展,这是在经历金融风暴影响下取得的成绩;后5年经过科学预测:产业用纺织品又将迎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这对于航民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
第一,规划为非织造布企业未来5年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与我们航民的战略思路不谋而合。我们认为,未来发展应有航民的一席之地。我们将加快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向一些高附加值的新材料领域拓展。
第二,规划是一针“强心剂”。航民将力争在1~2年内再次扩大企业规模,切实肩负起骨干企业继续做强做精、不断壮大的历史使命。
我们看到,近几年来,产业用纺织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个别产业的过快发展,已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
希望协会,首先进一步加强行业的正确引导,发展一定要有序。因为无序发展、一哄而上,会做乱产业;如果遍地开花,散则乱、乱则弱,只能做大基数,但不能做强产业。其次要加快推进市场新秩序的建立。由于行业内前期生产线重复建设较多、产品雷同,竞争白热化正在加剧内耗,攘外必先安内,只有整合内力、一起发力,才能更有力的参与国际竞争。
交叉学科难以深入渗透行业
□佛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功能薄膜车间技术总工程师 林裕卫
佛山佛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广东佛山,那里是“十一五”期间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域之一,该区域已具规模化效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作为转型中的塑料龙头企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是佛塑科技的发展目标,功能薄膜作为功能新材料在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空间也实现了跨行业、跨学科的交叉应用。
“十二五”规划布置了至2015年的主要任务,分为5点:主要的技术瓶颈,产业链的交叉及建立,各种平台的建立,集约发展,节能减排。而任务的完成必将形成交叉学科难以深入渗透行业的缺点,阻碍或延迟产业链及新技术的形成及完善。如何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希望专家能够更进一步给予解析。
“十二五”规划同时也制定了政策措施,佛塑科技是纺织行业协会的理事会员,作为跨行业、同时具有雄厚研发技术能力的交叉型技术企业,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引导,新技术、新产品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市场行业信息的支持,以便成功地建立长期有效的新产品、新技术上下游产业链,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作出应有的技术和行业贡献。
对产业未来保持乐观态度
□温州昌隆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立东
工信部、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规划,将行业发展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行业经济运行良好,纤维加工总量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突破900万吨,“十二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达到129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9.5%。这些指标和数据都表现出行业可喜的发展势头,也让我们企业对于政策的落实充满期许。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意识的提高,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主要应用在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要的基础材料。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给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出口带来一定影响,出口量有所下降,但国内市场需求旺盛,逐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去年年末与今年年初,企业的S、SS、SMS、SMMS等非织造布生产线销售良好,正是产业支持政策的刺激作用帮了我们大忙。
现在,各级政府和企业都高度重视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生产设备技术不断创新,国产设备性能已达到国外进口同类设备水平。国内生产企业扩大产能的积极性很高,集群规模化效应初步显现。这些都使昌隆纺织科技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未来的发展保持乐观态度。
竹原纤维大展拳脚的机会
□福建建州竹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毅 林小聪
竹原纤维是继棉、毛、丝、麻之后的世界第5大天然纤维,以其再生性和可降解性,加工过程的无污染性,以及优异的抗菌除臭、防紫外线、吸放湿快等多功能特性与高附加值性,成为“21世纪的环保功能型绿色纤维”。认真研读了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后,我们很受鼓舞,看到了新的方向和希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材料。报告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发展传统纺织服装行业既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也面临国际竞争激烈、贸易摩擦加剧的压力。”这要求我们不得不考虑资源和环境因数。而中国竹原纤维产业刚好资源丰富,天然环保,可持续发展能强,且技术国际领先,为改变以上局面的不二之选。
改变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结构矛盾。报告中指出“产业用纺织品企业数量多,对完整产业链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少,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中低档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高性能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或由跨国公司主导。”中国竹原纤维技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项目产业化后将一改以上局面。
报告还提到“国内企业生产的车用内饰纺织品只能为中低档轿车配套,高级轿车内饰材料由跨国公司提供,高端生物医用纺织品主要依赖进口。”一旦竹原纤维项目产业化后,将极大改变这一局面。竹原纤维能有效替代化纤、麻纤维,作为汽车内饰板、刹车片首选材料,因为竹原纤维汽车内饰板具有高强度、低伸性、能量吸收能力好、隔热、吸音性能好、燃烧速率低、绿色环保可降解等特点,竹原纤维将成为汽车内饰高端首选材料。
竹原纤维也可以作为汽车空调滤清器及其他除尘用过滤非织造布高端生产材料,因为竹原纤维中空结构、强吸附力,可以有效提高滤清器的过滤、清洁、抑菌的功能,对车内环境改善,会有一次革命性的提高。这也顺应了为了过滤材料未来15%年增长率的需求。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竹原纤维原料及应用产品发明专利主要都在中国,企业自主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也逐步加强。竹原纤维既能够顺应“绿色环保”产业用纺织品的消费潮流,也能够改变国外对中国纺织品及纺织行业的认识,有效提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形象。
规划中也有一些技术需求内容及技术难题,需要专家重点予以解析:
第一,国家怎么加大对竹原纤维产业链的技术及资源整合力度?一个新的原料产品出来后,必将产生一连串的下游应用行业,那么国家怎样加大对整个行业的有效规范、整合及扶持力度,才能使得整个新兴行业缩短迷茫期,朝着持续快速增长的方向发展?
第二,跨学科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输送扶持机制如何建设?竹原纤维是一个集机械、化学、生物、纺织等多学科交叉科研的产品。因此,竹原纤维企业研发需要大量的专业及交叉学科的人才参与进来。那么,国家对于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是否有有效的鼓励机制?
第三,怎样有效推进新型大规模生产线建设?报告中提到“强化自主创新,突破制约产业用纺织品的关键共性技术装备,扩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应用,实现行业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效益。”对于竹原纤维这样一个新兴行业,怎样有效推进多学科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及连续机械化生产线的研发建设?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