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道理很简单,这就像一场永远都不会结束的数字游戏一样,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企业都会最大限度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会轻易把公司推向亏损的边缘。中金、国泰等多家证券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显示,2011年,国内主要服装上市公司都通过提升单品销售价格等手段,把工业生产环节的成本压力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李凯洛表示,也许从数量上看,在中国成千上万的服装企业中,上市公司的做法似乎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作为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的做法会起到行业风向标的作用,往往会引来其他企业迅速效仿。此外,上市公司在各个环节的成本和利润都会定期向市场披露,而非上市企业的提价行为究竟是迫不得已还是跟风效仿,这恐怕只有企业自己清楚。.
时尚消费品视角:通路成本上涨的代价
去年以来,新品服装的价格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批发零售全面涨价,即便是季末打折,价格也并不便宜。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很多消费者不敢像从前那样轻轻松松地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因此,业界普遍认为是物价上涨、CPI增幅过快,抑制了消费者在服装消费上的欲望。
在过去,国内服装行业有这么一个通用法则:企业在制定销售价格时,往往是以生产成本价格的一个倍数来计算,根据产品预期的利润率不同,有的企业定的销售价格是成本价的4倍,有的则是8倍或者更高。在李凯洛看来,这种算法其实还是在把服装当做简单的工业产品在看待,而没有认识到服装作为时尚消费品,流通、销售、品牌推广等环节也占据了相当的成本。
事实上,当今的中国服装产业早已经不是单纯的工业生产那么简单。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本土服装品牌,过去,服装销售按行政区域划分,几乎完全依靠省市区域代理的模式在运作,企业宁愿以降低利润的方式,把经营销售环节的投入和风险转嫁到渠道商身上。
如今,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旧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直营、品牌托管等多种模式来保证能有更多的利润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渠道经营上的成本压力也会更大。近年来,上市公司在公告融资用途时,无一不是声明将把资金用于渠道建设。因此,在商业地产租金暴涨、商场联营扣点上调、品牌推广费用增加等通路成本因素的推动下,服装销售价格就会不断攀升,甚至超出消费者的预期。
<<上一页[1][2]